浅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使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蔡晓芳
[导读]
        蔡晓芳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七沟中学
        摘要:范文系统、导读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是教科书的四大基本系统。练习系统,亦称作业系统,它是指“教科书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结合这一解释,笔者认为,部编本初中语文练习系统其实应当包括“课后练习”“写作训练”和“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如何使用课后练习题做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部编本教材;初中语文;练习系统
        一、课前:依托课后练习题,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善于运用课后练习。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的一个特点,是吸纳、融合、加工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提问和实践活动设计,不仅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也为阅读教学设计提供了许多‘即插即用’式的教学环节。”在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的课后练习中,关于《水调歌头》有这样一道思考探究题:《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围绕这道题设计课堂教学,甚至可以把“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作为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从词前小序、上下阕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词人情感起伏变化的字、词,并对它们进行批注分析。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容易发现,原来词人的心态是随着他对事物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由此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可见,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关注课后练习题,并把它们作为备课的重要依据,灵活地将它们穿插、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而不是舍近求远,被各种教辅教参弄得糊里糊涂,最终迷失在五花八门的资源中。
        二、课上:分类处理练习题,重视课堂朗读
        各位教师究竟是如何处理语文课后练习题的呢?笔者汇总了以下三种情况:有的只布置不评价;有的布置后,照搬教辅书上的答案让学生订正;有的弃之不用,完全忽视。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最大限度地把课后练习题利用起来呢?教师要分类处理课后练习题,把有价值的、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的练习题都尽量放在课堂上消化处理。哪些课后练习题是应该在课堂上解决的呢?这里就要强调一种“特殊”的课后练习题——朗读类的练习题。它是课后难以检查,即使布置下去也容易被学生“走过场”,但确实有训练价值的课后练习题。所以,应当把朗读类的课后练习题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例如: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春》课后练习第五题)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济南的冬天》课后练习第四题)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第五题)以上只是列举了七年级上册部分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但足以看出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者十分重视朗读。并且,通过研究上面几道课后练习题,笔者进一步发现,它们是在有梯度地训练朗读能力。比如,《春》《济南的冬天》中的练习题要求掌握的是朗读时的声调(重音)、停顿(连停),而《秋天的怀念》中的练习题则开始强调朗读的节奏。对于这类题,教师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还是把它作为口头作业随意布置了事呢?朗读是教师可以利用的重要教学手段,是训练学生基础能力的关键。具体的操作方式其实有很多,但无论教师采用哪种操作方式,都要秉承以下原则:一切的教学设计都要与课后练习题的价值、目标相一致,一切训练都应该以课后练习题为基础。
        三、课后:整合课外阅读要求,重视拓展积累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目前,很多学生,甚至是语文教师,都不喜欢读书,或者说读书太少。为了纠正这种现象,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除了编排了“名著导读”以外,还在很多课后练习里编排了“积累拓展”模块推荐阅读作品。《纪念白求恩》的课后练习题推荐的是同时期的革命家所写的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其实,这些课后推荐阅读篇目都是初中语文教育实践专家们针对课文特点、单元目标及主题,斟酌再三而选择出来的,是宝贵的阅读拓展材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求的依据。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续与拓展,其能巩固课堂知识,还能有效解决学生读书太少这一问题。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以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有5篇课文,一册总共有30篇课文,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每一册课文只有24篇。减少课文的用意是什么?这可以说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倾斜。温儒敏教授强调“: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这里所说的其他几个板块指的就是“积累拓展“”名著导读”和“写作”。课文的相对减少,为教师认真处理课后练习中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腾出了一定时间。所以,课外阅读除了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外,也应该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对于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的课后练习中提到的课外阅读篇目,教师可以在自己阅读了的基础上,根据自我感受,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些助读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观念,别总认为课后练习是可有可无的。对于课后练习,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备课时多关注、在课堂教学时多融入、在课后拓展时多指导,便能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无缝衔接,进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理与趣[J].蒋源芬.语文教学之友.2019(04)
        [2]课后练习“积累拓展”的作用及实践[J].王燕.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
        [3]以“小”带大,“无”中生有[J].王玲.语文天地.20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