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瘘专业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期   作者:史虹卫
[导读] 目的 研究内瘘专业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患者的影响
        史虹卫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燕达医院  河北廊坊065201
        摘要:目的 研究内瘘专业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实施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目标,以时间编号法纳入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使用内瘘专业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5例并发症,实验组患者发生1例并发症,差距对比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率为76%,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6%,两组间数据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瘘专业护理模式在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率,避免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瘘专业护理模式;维持性血透析;动静脉瘘患者;临床效果
        
        
        前言: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 dialysis,MHD)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逐渐增多,MHD不但能对患者的肾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显著提升,而且能对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有效延长。动静脉瘘(arterio venous fistu-la,AVF)具有创伤小、易于穿刺、血流量充足、感染率低等优点,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最佳血管通路。在透析的前两年,因透析并发症引起的再入院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二。在透析过程中,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引起血管损伤、血管硬化等,从而干扰血流量。此外,反复穿刺还可引起出血和假性动脉瘤,严重者还可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感染。由于造瘘用血管较少,保护动静脉造瘘对延长使用时间、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效果尤为重要。本院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实施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目标,详细分析了内瘘专业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实施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目标,以时间编号法纳入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25例,详细情况如表1。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均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础资料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为患者介绍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解答患者提问。术前选择较浅、质地柔软且管径较大的血管,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频率2-3次/w,血流量200-260ml/min之间。
        实验组实施内瘘专业护理模式,详细路径如下。
        1.2.1血管造瘘前
        在患者接受血管造瘘前,需要为患者实施细致的宣教,介绍造瘘的流程、造瘘的时间以及手术的过程等等,耐心解答患者提问,多鼓励患者,缓解其紧张心理。对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在诱导透析到规律透析之前这一阶段,多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如颈内静脉插管,股静脉插管及锁骨下静脉插管。避免在准备造瘘侧肢体行动脉穿刺,以免引起血管损伤,加大手术难度。
        1.2.2血管造瘘中
        融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术前2h指导患者喝50mL葡萄糖水或电解质溶液。穿宽松的衣服,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4-26℃之间,避免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症状。
        1.2.3血管造瘘后
        术后伤口无菌敷料帖覆盖,保持无菌状态。患者回病房后,指导其患侧肢体用枕头垫高30°,促进静脉回流。观察患者切口情况,且可以采用红外照灯促进血液循环。指导患者手术后早期参与康复训练活动,比如腕关节活动、上肢训练等,促进内瘘的快速成熟。瘘管的成熟通常需要在2-5个月之间,在血流量高于600ml/min的情况下,则可以穿刺。初次使用内瘘不完全成熟,血管较薄,需要提升专业护理操作的能力。透析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穿刺点,明确是否存在穿刺点出血、穿刺针移位等问题。
        2结果
        2.1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5例并发症,实验组患者发生1例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讨论
        动静脉造瘘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最佳血管通路,但是在实施期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问题,术后易于出现伤口感染、假性动脉瘤等症状。内瘘专业护理的方式下,能够结合患者常见的问题、患者的需求实施针对性护理,改善患者的治疗。
        据相关研究,我们了解到了最终导致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患者内瘘闭塞的原因,以下是针对其原因提出的有效护理对策:
        3.1对血透患者进行基础治疗
        首先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改善,以此来提升患者的Plasmaalbumin以及HGB水平(使用EPO及开同),将患者营养情况、季节变化作为依据,对干体重进行调整;对患者BP进行有效控制;对患者心脏舒张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对患者PTH进行有效降低;对患者原发病(DM)进行有效控制;将患者实情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抗凝药物的治疗等等。
        3.2对患者的血压变化进行严密观察
        在患者透析治疗中,护士需对其血压变化进行严密观察,测量血压1次/h,注重观察容易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如出现出汗、打哈欠等症状时,应对患者血压进行立即测量,如果出现低血压,则必须立刻告知主治医生,并暂停超滤,对透析血流量进行减慢。遵医嘱对高渗液体进行迅速补充,直至血压恢复,必要时提前下机,与此同时对血压进行严密观察,直到内瘘恢复良好震颤、有力搏动。
        3.3护士需要强化自身的技能训练
        护士需提升自身的穿刺水准,并使用准确的按压方式。对穿刺点要有计划地选择,以免连续穿刺同一穿刺点,进而保护血管,有效避免因为穿刺不科学而引起的内瘘闭塞现象;透析完成时,应快速拔针,动作要轻柔。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时,压迫力度控制到不出血的情况,或者血管震颤情况,如果压迫力度过大则很容易引发血管闭塞。
        3.4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不断强化
        动静脉内瘘能够长时间使用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准确的日常护理。所以护士对患者的内瘘保护必须进行加强指导。透析当天为有效避免穿刺部位接触水而引起感染现象,需指导患者保持内瘘侧皮肤清洁。如果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现象,则应立刻压迫止血同时给予冰敷,24h后可进行热敷,同时为消除血肿还可涂擦喜疗妥,如果内瘘有硬结,可用喜疗妥进行涂擦按摩,用法为2次/d,15min/次。
        依据相关研究表明,对照组并发症5例,实验组并发症1例。内瘘专业护理方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实验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6%,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6%。两组间的数据差异也证实了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内瘘专业护理模式更令人满意。
        结束语:
        总之,在维持性血透动静脉瘘患者中,科学应用内瘘专业护理模式,能够避免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率,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春茂.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8):117+120.
        [2]张小霞.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08):122-124.
        [3]季玲.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3):293+298.
        [4]董万姣,刘晓改.术中专业护理对动静脉内瘘手术预后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0):112-113.
        [5]刘芳.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6):106+144.
        [6]陈敏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160-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