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智 谭成艺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000
[摘要]目的 分析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改善初产妇哺乳技能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依据随机抽样原则对50例初产妇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延续性护理指导,对比产妇哺乳技能等情况。结果 组间母乳知识掌握与哺乳技能及自我效能评分均有差异性;组间母乳喂养率与人工喂养率对比有差异性。结论 对初产妇给予适当延续性指导,对强化哺乳技能及提升母乳喂养率均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指导;初产妇;哺乳技能
基于临床经济及科学理论更建议母乳喂养,但于初产妇而言,对于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了解薄弱[1]。为此,在医院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有必要加强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干预。研究中经由对50例初产妇相关资料调查,分析延续性指导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抽样原则对我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50例初产妇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延续性护理指导。对照组25例:22~36岁,均值(28.16±2.05)岁;孕周36~40周,均值38.26±1.26周。观察组25例:23~36岁,均值(29.16±2.14)岁;孕周37~40周,均值38.69±1.12周。组间无基线资料差异性,符合对比调查选样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健康指导与卫生干预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常规护理后实施延续性指导,具体如下:
(1)出院1周内,实施电话随访了解产妇喂养情况及康复状况。以月为单位上门或来院随访。
(2)出院前指导产妇或其家属加入科室护理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与技能,定期经电话随访解答产妇关于母乳喂养疑问。
(3)随访期间于产妇交流母乳喂养情况,组间初产妇交流群,群内人员可相互讨论母乳喂养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
1.3观察指标
统计产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统计喂养方式。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统计完成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采以(%)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代表对比有差异性。
2 结果
2.1初产妇综合评分情况
组间母乳知识掌握与哺乳技能及自我效能评分均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初产妇综合评分情况[(±s),分]
.jpg)
3 讨论
国内母乳率较低,与母乳喂养优势、产妇主观意识等存在密切关联。以初产妇为例,缺少养育经验,多在亲友口中或网络平台获取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对于科学喂养可能存在错误认知[2]。在此情况下极大影响初产妇坚持母乳喂养信心,也不利于提升哺乳技巧[3]。有部分产妇在产后面临乳头内陷、乳汁分泌不足、乳腺堵塞问题,若科学指导不足,哺乳困难可影响产妇对新生儿喂养方式的选择。除此之外,多数产妇有自身工作,基于产假限制或工作性质影响,在哺乳期依然开展工作,若缺少专业指导,可导致其被迫放弃母乳喂养。针对这一现状,认为有必要在医疗机构方面加强对母乳喂养相关问题的关注,而护理工作无疑为有效渠道。
基于护理工作开展提升初产妇哺乳技能需明确工作特殊性,产后住院时间较短,而出院后院内护理工作无法开展,为此,可选用延续性护理指导。所谓延续性护理,具体为采用电话与微信及上门等方式随访,随访期间开展护理工作,对产妇恢复情况与喂养情况询问,并给予科学指导。此种护理方式是院内护理工作的延伸,可继续提升出院后产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调查中发现,组间母乳知识掌握与哺乳技能及自我效能评分均有差异性。此结果充分证实,经由延续性指导工作开展,可有效提升初产妇对于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其原因在于,出院后初产妇较难在周围人员中获取到科学的建议,而自身并不具备母乳喂养经验。延续性干预经由电话随访及时解答初产妇对于母乳喂养提出的疑问,而微信公众平台也会定期推送母乳喂养相关讯息。除此之外,经由组间微信群,可促使产妇集中在一个平台交流,对当前面临的喂养问题进行讨论,参考彼此经验提升喂养经验。另外,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母乳喂养率达到76%,而常规干预组的母乳喂养仅为48.00%,组间母乳喂养率与人工喂养率对比有差异性。此结果代表,不同护理干预方案的开展,对于喂养方式选择具有一定影响作用。其原因可能为,经由延续性护理指导,促使产妇更为客观了解母乳喂养的优势及相关知识,更倾向于选择母乳喂养方式。
综上所述,对初产妇给予适当延续性指导,对强化哺乳技能及提升母乳喂养率均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唐蕾,石彩晓.健康行为能力水平及心理弹性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026(001):89-93.
[2]王阳,刘彩霞.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适龄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01):109-111.
[3]吕田英.伙伴式健康宣教模式对高龄初产妇心理弹性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6):2223-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