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骨折早期肿胀进展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期   作者:陆声唐
[导读] 骨折早期肿胀作为临床多见症状,肿胀不但会导致疼痛加重
        陆声唐    
        桂林市临桂金水湾医院   广西省桂林市 541199

        摘要:骨折早期肿胀作为临床多见症状,肿胀不但会导致疼痛加重,还会对手术治疗造成影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术后感染、皮肤坏死、骨折不愈合等,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在临床上骨折治疗主要运用西医治疗干预方式,而西医治疗副作用明显,无法长期应用。当前中医药治疗的地位逐渐提高,并得到临床医师与患者的高度认可。现将对中医药治疗骨折早期肿胀进展加以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骨折;早期;肿胀

        骨折早期肿胀是临床常见疾病,会对患者自身的动脉供血、静脉回流等造成影响,使伤肢抗感染能力减弱,以至于手术时间延迟,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质。为此,有效改善骨折早期肿胀,可促进创伤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骨折早期肿胀的根本原因是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管内页外渗组织间隙所致[1]。在骨折早期肿胀治疗中,运用中医药治疗干预方法,主要以中药外敷、内服、熏洗、针灸等方式为主。在《内经》中就曾记录中药外敷疗法,清代时期的《理骈文》著作就是整理前人的记录,并将其运用到疾病治疗当中,获得不错的治疗成效。中医药治疗有着费用低、见效快、操作简便的优势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1.中药内服治疗方法
        肢体骨折之后发生肢体肿胀,主要由气滞血瘀所致,骨折14日内属于骨折早期阶段,也是伤科3期辩证的初期阶段。临床上中药内服治疗方法主要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基础,通过拟定基本药方,随后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对其展开辩证分析。
1.1活血化瘀治疗干预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证实,活血化瘀药物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性质,改善瘀血浓黏、凝集的程度,促进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血肿内淤血吸收效果,使“血瘀”状态发生改变。宋明君将70例骨折患者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运用常规治疗干预方式,观察组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复元活血汤加减药方,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疾病改善有效率达到94.27%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2]。韩庭良等人对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肿痛患者施用院内制剂消肿方,并与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相互对比,治疗一周后发现在缓解肢体肿胀方面,消肿方与七叶皂苷钠的临床效果相一致,但是在缓解术后疼痛、消除皮下瘀斑等方面,消肿方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3]。由此可见,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干预方法,对骨折早期肿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1.2清热凉血化瘀治疗干预
        根据药理研究表明,清热凉血药物,如生地黄、玄参可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控制血管内皮炎症的发生,改善渗出效果。周忠斌、周俊梅等人在文献研究中指出[4],骨折早期的辩证类型主要以气滞血瘀证为主,然而瘀热辩证容易被医师忽略,所以研究组上肢闭合性骨折瘀热证患者接受清热消肿方治疗干预,而参照组利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进行观察,治疗一个周期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7.22%,参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余阗、马笃军、彭力平在四肢骨折后早期肿胀患者治疗报告分析中,利用清热凉血化瘀方法,发现次中医治疗干预方式对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术后皮瓣肿胀度方面疗效显著[5]。同时,王培宽、严燕春、黄黎在研究中指出[6],针对部分骨折初期气血比较旺盛的患者,容易引发瘀血内积,郁而化热,生风成毒。通过对骨折早期合并发热患者,运用疏风清热合剂治疗干预方法,疗效作用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肿胀、疼痛症状。
1.3活血化瘀利水治疗干预
        王泽、胡广操、沈钦荣等人在临床研究中对比利水消肿治疗方与口服迈之灵药物的疗效情况,发现使用利水消肿治疗干预方法的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7]。陈明玉在研究中将下肢骨折后期肢端肿胀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参照组运用常规的活血化瘀治疗法,实验组联合施加加减七厘散治疗方,患者用药7日后,实验组患者的肿胀改善效果明显[8]。
2.中药外治干预方法
        在《理瀹骈文》曾记载“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外治干预方法把药物通过局部空窍经血渗透、吸收、扩展的作用,直达病灶,发挥活血化瘀、抗炎消肿的作用,还可减轻药物间的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用药效果。
2.1敷贴干预方法
    陈冰、李郑林等人在临床研究中[9],将早期四肢骨折肿胀疼痛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通过对其给予三七散外敷治疗干预,研究组在改善肢体肿胀、防治张力性水泡发生等方面疗效作用显著,好于参照组。刘康、杨利学在文献研究中得出[10],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早期肿胀患者接受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干预方法,临床疗效作用明显。孙晓洁、梁晶亮对骨折早期肢体肿胀43例患者利用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干预方法,同时加强康复训练干预,患者的骨折肿胀与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改善[11]。
2.2熏洗湿敷干预方法
        任太全、刘勇、孙锋等人在临床研究中指出[12],运用骨伤科熏蒸协定治疗药方,实施中药熏蒸治疗干预,可达到消肿、止痛的疗效。同时,胡雅玲、王敬等人在闭合性足踝部骨折早期肿胀治疗干预中,研究组运用芒硝溶液湿敷治疗干预,和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患者进行对比,发现治疗一周后,在改善伤肢和健肢周径方面,研究组优势作用显著[13]。由此可见,骨折早期肿胀患者用于熏洗湿敷干预方法疗效显著,可达到减少肿胀,改善伤肢周径的作用。
3.针灸治疗干预方法
3.1针刺治疗干预
        在骨折早期肿胀中医药治疗中,运用针刺治疗干预方法,可改善患者肌肉痉挛情况,减少损伤处交感神经紧张性,同时还发挥反射性扩展血管的作用,使针刺范围的血管网重建,逐渐恢复血管壁弹性,提高组织代谢能力,强化血流量,减少炎症物质瘀滞,以此达到改善患肢肿胀、疼痛的效果[14]。

肖彩红在临床研究中指出[15],通过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实施点阵治疗干预方法,通过针刺阿是穴、涌泉穴、丰隆等部位,刺入后运用提插、捻转等方式,并与电极相连接,让患者同时服用桃红四物汤,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34%。师静、冯媛媛、张丽玲等人强调[16],针刺八风八邪穴,可实现阴阳交接,促进血液循环,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在临床研究中对创伤性四肢肿胀患者实施针刺疗法,发现接受针刺八风八邪治疗干预的患者肿胀症状改善明显。
3.2艾灸治疗干预方法
        艾灸治疗干预方法可减少促炎症细胞因子,形成抗炎、改善免疫紊乱与自由基代谢失调等综合效应,经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患者机体的环境加以调整,使其达到平衡效果。李国琼、文桂蓉、李阳等人在临床研究中通过对骨折早期肿胀患者实施艾灸治疗干预方法,艾灸部位主要以外关穴、手三里穴、曲池穴等,对比临床常规治疗干预效果,发现接受艾灸治疗干预方法的患者临床有效率94.54%[17]。由此可见,在骨折早期肿胀治疗中,运用艾灸治疗干预方法疗效作用明显,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4.功能锻炼干预方法
        功能锻炼在中医学领域中也被称作练功。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患肢关节活动和全身功能锻炼,会对损害位置起到推动气流通与促进去瘀生新的作用,有效调节患者血液与淋巴液循环情况,使血肿、水肿尽快吸收,避免筋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18]。沈克秀在临床研究中[19],随机选取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患者实施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功能训练指导,发现消肿止痛疗效作用显著,患者住院时长进一步缩短。由此可见,在骨折早期肿胀中医药治疗干预中,联合运用功能锻炼指导干预方法,可改善患者不适症状,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5.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干预方法
        中药内服辩证治疗干预方法,通过整体的调节,中药热敷可直达患者的骨折部位,促进局部血流速度升高,改善患者的血管通透性,扩张病灶附近血管,血流速度加快,有利于炎症的吸收[20]。为此,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干预,内外同时运用,可发挥显著的疗效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曹刚在临床研究中指出[21],在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临床治疗中,手术后第一日实施功能训练与护理干预的条件下,研究组患者接受中药贴敷结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干预,而参照组运用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治疗干预方法,持续治疗7日后,在改善肢体肿胀、减轻疼痛方面研究组疗效作用显著。刘培銮、周发国、王洪桥等在跟骨骨折54例临床观察报告分析中,指出运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切开复位治疗干预方法,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7.25%[22]。由此可见,在骨折早期肿胀治疗干预中,通过施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干预方法,疗效作用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在千余年之前,中医学已经对骨折早期肿胀病症加以记录,关于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等方面的治疗,中医药方法比较多元,中药内服坚持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临床辩证治疗干预,并联合中药外治方法、针灸方法、内服外敷方法等,形成完整独立的治疗系统,展现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在骨折早期肿胀治疗的应用价值,需要制定完整的骨折早期肿胀诊断与证候指标,加大对此方面的研究力度,实施高品质“多元化,大样本”合理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比效果量化分析,提出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中医药治疗干预方法,使临床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陈佳伟,金秀,吕朝晖.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06):85-86+89.
[2] 宋明君.骨折患者早期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9,027(020):82-83.
[3] 韩庭良.中医药干预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肿痛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2):1059-1059.
[4] 周忠斌,周俊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晚期肿胀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035(003):42.
[5] 余阗,马笃军,彭力平,等.复方黄连液治疗四肢骨折后早期肿胀29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10):92-94.
[6] 王培宽,严燕春,黄黎,等.不同方案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疼痛疗效观察[7]. 海南医学,2018(13):1890-1892.
[8] 王泽,胡广操,沈钦荣.中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肿胀[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v.28(02):89-91.
[9] 陈明玉.补阳还五汤合三妙散加减治疗下肢骨折后期肢端肿胀效果分析[J].健康之友,2019,000(004):186-187.
[10] 陈冰,李郑林.中医三七散外敷对早期四肢骨折肿胀疼痛的治疗效果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015):90-91.
[11] 刘康,杨利学.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早期肿胀53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v.28(05):59-61.
[12] 孙晓洁,梁晶亮.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骨折早期肢体肿胀43例[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041(001):P.70-72.
[13] 任太全,刘勇,孙锋,等.新伤湿敷液治疗早期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027(006):92-95.
[14] 胡雅玲,王敬.不同浓度芒硝溶液湿敷对闭合性足踝部骨折早期肿胀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3(3):561-562.
[15] 黄俐敏,严灿英,林锦芝.艾灸涌泉配合冰敷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护理研究[J]. 家庭医药,2019,000(012):201.
[16] 肖彩红.探讨艾灸涌泉穴在下肢骨折术后消肿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6(17):144-144.
[17] 师静,冯媛媛,张丽玲,等.针刺结合艾灸及中药外敷治疗重度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002):124-127.
[18] 李国琼,文桂蓉,李阳,等.早期功能锻炼在骨折术后护理中的应用[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9] 沈克秀.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四肢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014(011):150-152.
[20]聂敏,陈先进.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肿胀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v.28(02):52-53.
[21]曹刚.中药贴敷结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8,027(012):191-192.
[22]刘培銮,周发国,王洪桥,等.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5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