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蓉
建兴镇卫生院(南部县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南充 637300
一、前言
急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无法为机体提供充足血液供应,心肌组织处在缺血状态引发的综合征。临床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需要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以恢复心肌供氧平衡。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心脏的病变和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护理人员在为急性心绞痛患者护理时,需要注重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患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同时针对患者现存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护理在急性心绞痛患者当中的应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急性心绞痛患者心理特点
急性心绞痛患者有孤独、焦虑、恐惧、悲观、忧虑和怀疑心理特点。
急性心绞痛患者出现孤独心理,与长时间住院治疗缺乏家人陪同有关,患者长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各个方面得到照顾不会有孤独心理,但是患者住院接受治疗后,缺少家属和朋友的陪伴,家人工作繁忙或者在外地无法在身边陪护,患者内心会倍感失落,有被遗忘和被冷落感,产生孤独心理,患者孤独心理主要有提不起劲、情绪持续低落、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
焦虑心理的发生与患者治疗有关,出于治疗冠心病的要求,患者需要持续卧床、吸氧,还需要进行心电监护,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进行,这样一来彻底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患者出于自尊心往往很不习惯,患者入院后会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内心希望能够早日康复出院,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会处在焦虑心理状态。
恐惧心理的发生和病情有关,患者经历过心绞痛急性发作,心绞痛发生时的压迫感、呼吸急促和胸闷的症状会让患者对病情产生恐惧情绪。加上心绞痛容易在半夜急性发作,患者过度担心病情容易睡觉前精神紧张继而发生失眠。患者看到同病房的病友使用急救设备抢救,也会发生恐惧情绪。恐惧情绪严重的患者甚至看到病房的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也会感到非常恐惧。
悲观心理和患者过度担心今后生活质量有关,急性心绞痛患者在病情发作之后,会思考今后的生活应该如何度过问题,如果自己无法自由行动应该怎么办,个别患者由于过度担心今后的生活安排会整日唉声叹气。在离退休干部群体中,悲观情绪更为常见,这与其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巨大变动有关,受到病情影响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常见表现有固执己见,严重者会直接拒绝接受治疗。
忧虑心理的发生多与疾病治疗有关,冠心病的病程长且临床无特效治疗药物,若病情加重还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手术和药物保守治疗都需要较多的治疗费,且患者需要长时间坚持治疗,对于患者而言都是一种难熬的痛苦,由于长期服药病情却不能彻底痊愈,患者会对疾病预后产生怀疑,担心医药费而过度忧虑。同时患者也会担心出院之后万一心绞痛急性发作未能得到及时抢救怎么办。
怀疑心理和患者本人缺乏专业医学知识有关,患者本人所了解的医学知识不全面,一知半解很容易误解医护人员的动机,例如换了一种更贵的药物后,患者会认为是医院想要多收医药费,进而产生怀疑心理。
三、急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孤独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从“陪伴”入手,护理人员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还需要多和患者聊家常,代替患者家人和朋友多多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归属感,感受到外界真挚的关心和爱护,护理人员可主动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和患者交流时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将积极的力量传递给患者。
焦虑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急性心绞痛的治疗措施,让患者全面了解治疗方案,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名词代替治疗方法和治疗需要用到的抢救仪器,考虑到多数患者年龄偏大,在理解能力方面受限,可为其准备治疗手册便于患者翻看。
恐惧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要积极为其介绍病房环境,讲解各种设备,帮助患者适应住院环境,对病房不再抵触。护理人员还可为患者准备喜欢的书籍、音乐,帮助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法和暗示法消除恐惧。
悲观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护理时,需要有同理心,护理人员可用人人都会生病,生病只是一个过程劝说患者保持正确的疾病观念,建立恢复健康的自信心,可与患者谈论工作和家庭,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针对悲观情绪严重的患者还可与家属一起陪伴患者,让患者有被需要和被尊重感,提高治疗依从。
忧虑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说明急性心绞痛和冠心病之间的关联,让患者得以了解正确的急性心绞痛预防方式,日常生活中建立健康行为,护理人员还可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患者的健康行为建立,让家属学习急性心绞痛的急救方法,减轻患者的忧虑。
怀疑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保持耐心,特别是更换药物和治疗方案一定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理解,还要向患者介绍医护团队,让患者对医护团队保持信心。
四、结束语
急性心绞痛患者受到病情和外界环境影响,会产生心理失衡,除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外,还需要护理人员应用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尊重和满足患者个人需求,细心照料患者,针对患者各项情绪问题进行心理健康干预,促使患者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情绪状态,对于患者预后改善意义重大,可帮助患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心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