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张焱昆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张焱昆
[导读] 摘要:园林道路主要指的是园林绿地当中的道路或是广场等相关基础设施,是园林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着整个园林交通的网络,能够联系与风景园林当中不同的景区以及景点,是组成造景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园林道路主要指的是园林绿地当中的道路或是广场等相关基础设施,是园林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着整个园林交通的网络,能够联系与风景园林当中不同的景区以及景点,是组成造景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不但可以方便游客游览,同时也可以帮助游客识别方向。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凸显水资源短缺现象,因强降雨而造成的内涝等现象,使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破坏了水生态系统。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建设力度,就应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合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有效改善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最近几年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目前,在我国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普遍问题,为此,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如果城市具备一套良好的雨水循环系统,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海绵城市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存在于城市规划中,部分发达城市虽然也在不断尝试,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体系。所以,我国发达城市应不断促进海绵城市理论的完善与实施,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与实施体系,促进城市生态水平的提升。如果海绵城市理论能够实现良好的推广与应用,就可以使城市具有良好的“弹性”,抵御和调解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改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实现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城市的发展。
        2海绵城市的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建设中已经开始引入海绵城市理论,并通过不断探索和优化,提高风景园林规划的效果。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导致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逐渐增加,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雾霾天气频频出现,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抵御环境危害的能力,实现城市的循环发展,缓解汽车尾气污染,净化城市空气,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道路的铺装原则
        3.1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园林道路主要是为了能够给游客服务所准备的。因此在道路设计的时候要能够以人为本,考虑到不同人的具体需要。只有能够根据人的行为以及需求来进行道路设计,才可以让道路设计的发挥更多的功能。园林道路在功能实现方面很大程度上和园道的设计是有直接关系的。一个优质的园林道路可以帮助游人了解园林的设计意图,也可以考虑到人们对于捷径的偏爱,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设计的园林道路不但可以保护绿地,而且也可以帮助人们完成游览的要求。在人们游览劳累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休息的场所,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对园林道路的人性化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2灵活性的原则
        园林道路在进行设计布局的时候,要能够按照园林风景实际的特征,进行较为灵活性的布局和规划。因为在设计的时候,道路往往会被设计成一种环状体,所以必须要根据园林的走向来进行设计,防止出现道路层面断联的状态,不但要能够遵循环形扩展的基本规则,园林道路也要能够按照设计的要求,由核心区向外不断延伸,让风景区可以通过道路相互连接在一起。要能够始终按照灵活性的原则。满足园林道路的环状特性,自由的对道路进行设计,不但要满足游客行走的具体需要,同时也要能够把整个原因的风景规划在一起,相互紧密衔接。


        3.3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些外来文化理念会对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有很多园林设计者热衷于运用工业化元素进行设计表达,虽然一定程度上能与国际文化接轨,能受到国外人士的理解和赞赏,但是一味地迎合外来文化的设计方式不可取,会致使园林景观失去地方特色,难以与当地环境相融合。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注重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呈现当地的文化气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这样更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欢迎。
        4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运用策略
        4.1风景园林道路规划建设
        以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为依据,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加强力度,同时以城市实际地理情况为依据,确保规划设计更具合理性。在风景园林规划中,为了有效降低城市建设中道路用地情况,可积极设计环形路网形式的道路,基于曲线和折线的利用,替换传统的直线路网。同时,在设计道路间隔带过程中,应保障城市排水量,促进排水正常。此外,还可以在道路两侧布置高密度性及分散性和连续性植物,通过选择质量以及性能较好的路面材料,有效改善雨水水质,保障雨水径流量降低的同时,才能充分满足海绵城市建设中路面材料的实际需求。路面铺装过程中,嵌草路面和草皮均可选作路面铺装主要材料,在铺装时,还应充分考虑路面尚有空间种植植被和草皮,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保障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自然良好生态环境。
        4.2雨水净化
        针对风景园林雨水净化系统的构建,具体分为:(1)土壤渗滤净化。雨水收集前经土壤进行净化和过滤,利用穿孔管将土壤过滤后的雨水排入至次级净化池。同时,针对部分表层水未经土壤渗滤的现象,可在排入初级净化池前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净化。(2)人工湿地净化。湿地净化系统包括2个处理系统,其中一个是初级净化池,主要贮存的是未经土壤过滤的部分雨水,借助初级净化池开展净化处理;另一个则是次级净化池,主要作用是二次处理初步净化处理后的雨水,将初级净水池中的雨水及土壤过滤的雨水排入至次级净水池中进行再次处理,不同处理系统之间采用水泵装置连接。
        4.3风景园林的水景规划
        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合理开展水景规划,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水平。在城市水景园林设计中,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合理设计建设人工湖泊、人工河道以及溪流,可以提高城市风景园林的蓄水能力。在以往的水景规划设计中,由于对海绵城市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水景园林设计并没有注重实用性,过于形式化。因此,风景园林水景规划设计应尽量选择地势较低的区域,以利于雨水的自然流向。此外,在水景规划中还应对池底进行良好的渗水设计,提高池底的渗透性,实现良好的水交换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促进水质净化,从而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功能性。
        结束语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面对当前部分地区在园林设计方面缺乏创新思考、照搬照抄、千篇一律的现象,园林设计单位及人员要注重创新思维方面的探索;要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优化空间布局;尤其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突出风景园林的人文特色,这样才能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我国风景园林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慧,张云鹏.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19(33):75-76.
        [2]李芬.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探析[J].现代园艺,2019(19):114-115.
        [3]任彦波,张娜娜.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0):142-143.
        [4]李佰林,刘艳秋.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8(33):115.
        [5]张新.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9):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