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英
福建泉州惠安县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100
摘 要:以课程为出发点,家校合力开展社会调查,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家校合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校合力虚无状态,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育品学兼优的合格少年。社会调查活动的组织,要注意主题确定的“三结合”、过程组织的“三指导”,并加强与其它活动或其它学科的配合、联结,进一步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社会调查 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实践的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必然要聚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以课程为出发点,家校合力开展社会调查,是落实课程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家校合力开展社会调查的现实意义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在儿童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然而在学生的道德培养和社会性发展中,家校合作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合作意识缺失、合作方式单一、内容狭窄、缺乏连续性、交流的单向性等。问题之首就是合作意识缺失,家长往往过度地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没有及时关注儿童在学校的状态。反之,学校也不自觉地把儿童出现的问题归因于家庭,没有对孩子日常的家庭表现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学校为主导,家校合力开展调查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校合力虚无状态,促进家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育品学兼优的合格少年。
二、社会调查活动的组织
(一)社会调查主题的确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条主线构成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因此社会调查的主题的提出需把握以下“三个结合”。
1.与课程目标结合
课程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重要的依据。社会调查主题的确定,应与课程整合起来,使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调查活动的频次,可视学生、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及活动效果来安排,一般情况下可以主题单元为单位安排调查主题。
2.与社会接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课程的设计遵循“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教学上我们就必须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上选择社会生活因素,组织教学内容。社会调查活动内容要结合各阶段的重大社会动态来安排。
3.与校园德育融合
小学《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内容涵盖五个方面: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心理健康对于正处“拔节孕穗期”的少年来讲十分重要。而目前的小学在校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起来的的孩子,在品德方面存在以下的共性:大多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缺少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基本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不懂迁就别人、委屈自己;相当一部分孩子不能吃苦,抗挫能力差,严重者甚至轻生。因此,也可开展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
综上所述,以《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为例,可设计如下的调查活动。第一单元中的《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教学前可开展“课余生活大调查”,《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教学前可开展“烟酒与毒品的危害”主题调查;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教学前可开展“我给班级提建议”的主题调查;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教学前可开展“中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中国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主题调查;第四单元中的《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学前可开展“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主题调查;《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学前可开展“中国四大文明对世界的影响”的主题调查。
(二)社会调查的方法
《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教师需对活动有总体把控,给家长和学生以调查方法的指导。
1.加强对活动的总体指导。教师是调查活动的主导力量,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活动设计。从调查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流程的设计,再到调查结果的交流,教师都应心中有数。二是活动前的小组划分。可从配合的默契、能力的互补、联系集中的方便等方面给学生以选组员的建议,然后尽量尊重学生意愿分成相对固定小组开展调查活动。三是参与活动的家长应与学生一一对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家长参与调查活动。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家长在调查活动中应是桥梁作用和辅助作用。让家长参与到调查活动中来,一方面是通过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社会能力培养,融洽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调查活动遇到阻力时,可帮助协调处理,当学生调查方向有失偏,家长可适时加以调整,但切不可越俎代疱。
3.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是调查活动的主体力量。从学生社会化和良好品德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是重要的。活动前,要加强调查流程及方法的指导。调查流程可分三个阶段:调查准备阶段——明确采访、确定分组、拟定采访提纲;调查实施阶段——寻找采访对象、选择采访方式、具体访问记录;调查呈现阶段——分类处理信息、组织辩论质疑、执笔撰稿呈现。可以采取的主要调查方法有:网络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交谈法、实践体验法等。
三、社会调查活动的拓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放的,要“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联结中灵活而弹性的延展。”为让品德教育在校园内形成强大的宣传与影响。社会调查可不局限于本班,学期初,德法科教研组可与学校德育处提前接洽,品德学科调查活动与校性或年段的德育活动相结合起来,践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比如学校要组织感恩节系列活动,德育处在与德法学科教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贴近德法学科教材、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形势,组织开展“感恩父母”系列调查、体验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课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八个统一”。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只要把握了学生生活领域的源头活水,激活家长共同教育的有生力量,开辟学生社会调查的有效途径,有效拓展教育时空,品德学科的教学就能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