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
荣县人民医院 643100
[摘要]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部分检测项目与机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间,选取我院接诊的机体感染患者55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健康体检人员55例作为对照组。规范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液3mL,利用五分类血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并收集PCT检测结果,统计两组受检者及试验组治疗前后的WBC、PCT、hs-CRP检测结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WBC、PCT、hs-CRP指标检测结果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经治疗后,WBC、PCT、hs-CRP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部分血常规检测项目与机体感染具有相关性,发生感染后的WBC、PCT、hs-CRP指标显著增高,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常规;机体感染;相关性;预后评价
机体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是病原菌入侵造成的,患者在感染早期,由于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提高了诊疗难度。血常规检查是医学三大常规检查之一,通过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1]。相关研究称,机体发生感染后,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耽误就诊和治疗时机;但是,部分血常规指标会发生异常,进行血常规检查,方便医师做出早期诊断。本研究选取我院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接诊的55例机体感染患者和55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象,探讨了部分血常规检测项目与机体感染的相关性,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间,选取我院接诊的机体感染患者55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健康体检人员55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中,有29例是男性,有26例是女性,构成比为52.73%、47.27%;年龄最小19岁、最大80岁,计算平均值为(47.35±11.28)岁;感染类型:呼吸道感染22例、消化道感染17例、泌尿系统感染7例、手术感染6例、其他3例。对照组中,有28例是男性,有27例是女性,构成比为50.91%、49.09%;年龄最小22岁、最大80岁,计算平均值为(45.93±12.1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排标准
(1)纳入要求[2]:年龄18-80岁,资料真实完整;对本研究有正确认识,并在同意书上签字。(2)排除患者:有明确精神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恶性肿瘤,抗感染药物过敏或禁忌等。
1.3 方法
于晨间空腹状态下,按照规范流程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液3 mL,置于抗凝管内静置,按血常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血分析及hs-CRP分析。完成血分析检测后离心处理,转速为3000 r/min,持续时间10 min,取上层血清上机检测。仪器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日立7600-020),自动生成检测报告,观察血常规及PCT指标。
结合患者的症状特点和检测结果,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①呼吸道感染:止咳、化痰、平喘,使用地塞米松、庆大霉素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消化道感染:调整饮食,补液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药物。③泌尿系统感染:使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④手术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患者治疗后,当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再次采集静脉血液复查血常规指标。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受检者,以及试验组治疗前后的部分血常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正常参考值:WBC为(4.0~10.0)×109/L,PCT<0.5 μg/L,hs-CRP<10 mg/L[3]。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表格记录数据,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 25.0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形式是(例数,百分率),计量数据的表示形式是(均数±标准差),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的项目检测结果比较
数据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WBC、PCT、hs-CRP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的项目检测结果比较
数据显示,患者经治疗后,WBC、PCT、hs-CRP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png)
3讨论
机体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但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引起感染的因素较多[4]。以呼吸道感染为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病毒引起的,而细菌感染在病毒感染后继发;下呼吸道感染以假单孢铜绿杆菌、肠球菌多见,且耐药菌株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能有效杀灭病原菌,控制感染症状,从而恢复机体健康。利用血常规检测结果,早期确诊机体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重点。目前血常规检验由五分类仪器完成,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来判断外周血细胞变化,是临床治疗、用药指导、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例如:WBC的正常范围是(4.0~10.0)×109/L,高于这一水平可能是急性感染、急性出血、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所致;低于这一水平可能是再障、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引起。
何艳[5]等人的研究中,以65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为对象,对症抗感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的hs-CRP为(12.43±3.16)mg/L,WBC为(11.34±2.68)×109/L,PCT为(6.14±0.59)ug/L,治疗后分别是(3.15±1.76)mg/L、(4.26±1.23)×109/L和(1.89±0.38)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细菌感染患者的hs-CRP、WBC和PCT水平明显增高,这些检测项目异常和机体感染有关。本次研究选取55例患者,统计数据如下:①试验组患者的WBC、PCT、hs-CRP指标检测结果均增高,治疗后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和何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证实研究有效性。
具体来看这三项指标,WBC参与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是判断感染常用指标,增高多是炎症、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尿毒症引起的[6]。但是,WBC容易受到生理波动的影响,例如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等,导致WBC水平异常升高,会影响临床诊断,因此单一使用该指标具有局限性。PCT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当机体出现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脏器功能衰竭时,血浆中的PCT水平会升高,但病毒感染、过敏、自身免疫时不会升高。PCT可以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相关影响因素有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种类、炎症程度、免疫功能强弱等,PCT水平升高的过程中,细菌内毒素具有重要作用。hs-CRP是当机体组织损伤、受到微生物入侵时,在炎症刺激下由肝细胞合成的,出现炎症后就会明显升高,不受激素药物、放疗、化疗的影响。48h达到峰值,其后随着病变消退,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监测hs-CRP水平变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除了急性感染以外,还包括手术感染、抗生素疗效、病程监测、预后评估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同时选择WBC、PCT、hs-CRP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一方面能突出各个诊断指标的优势,避免单一指标的局限性,从而提高诊断结果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这三个指标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有差异,联合应用可避免漏诊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综上,部分血常规检测项目与机体感染具有相关性,发生感染后的WBC、PCT、hs-CRP指标显著增高,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许盘珍.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0,08(23):82-83.
[2]李书岭,常旭,白书堂.血常规、CRP和PCT在一般人群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7):90,92.
[3]鞠秀丽.血常规在感染判定的价值[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27(3):166-170.
[4]冯晓云.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6):54.
[5]何艳,黄秀红,邱玉萍,等.血常规检验中部分检测项目与机体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2):290-291.
[6]武丽丽.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对医疗诊断的意义以及各自的优缺点[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