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涵
(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210039)
[摘要]:目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方法:应用随机的方式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90例患者进行该项调查。其中,观察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方式等多种因素进行比较。结果:经实验结果统计后,男性患者13例发生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女性6例,其中40-5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占30.00%显著高于20-30岁人群16.67%,30-40岁人群16.67%龄段;口服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例,占11.11%;因外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2例,占13.33%;因静脉注射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7例,占3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应用氟喹诺酮类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例,占15.00%;因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0例,占25.00%。,(P<0.05)。结论: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时,产生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不了解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在临床上联合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需要慎重选择其给药方式、给药途径等方案,最大程度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氟喹诺酮类结构所以被命名为此,可以用于治疗支原体、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等感染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菌性,产生耐药性较低,被广泛应用于尿路、肠道、呼吸道、骨关节以及皮肤感染等疾病[1]。此药物主要是以全化学制备而成,所以价格相对便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2]。由于该药物属于广谱抗菌药,所以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可以引起消化道反应、免疫系统反应、肝肾功能损伤以及皮肤和光毒性等多个系统的不良表现,所以临床应用时需要谨慎应用[3]。所以本院针对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中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实施情况,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应用随机的方式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90例患者进行该项调查。其中,观察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方式等多种因素进行比较。其中所有调查患者年龄为22-50岁,平均(30.5±3.3)岁;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52例;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疾病类型:消化系统类疾病患者23例、泌尿系统类20例、急性肠炎类患者17例、呼吸道感染患者22例以及妇科感染患者18例。所有入选的患者均通过医师明确排除妊娠女性,无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有恶病质以及药物过敏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式
对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进行统一的临床资料和数据整理分析,主要对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疾病类型的患者在应用该药物是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关系分析。
1.3指标观察和评价
观察并统计所有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给药方式以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疾病类型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式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实施t检验,计量资料实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调查统计后,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男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女性,其中40-5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具体见下表。
.png)
2.2 经调查统计后,因口服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例,占11.11%;因外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2例,占13.33%;因静脉注射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7例,占3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经调查统计后,因单独应用氟喹诺酮类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例,占15.00%;因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0例,占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经调查统计后,消化系统类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3例,占13.04%;泌尿系统类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例,占10.00%;急性肠炎类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例,占11.76%;呼吸道感染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3例,占13.63%;以及妇科感染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例,占11.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属于广谱抗菌药,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药效在人体中维持时间长,可以提高抗菌治疗效果得到了患者较好的治疗反馈[4]。相关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强的脂溶性,所以药物可以进入细胞内,所以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相较于许多抗菌药物显著[5]。笔者主要针对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男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女性,其中40-5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口服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例,占11.11%;因外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2例,占13.33%;因静脉注射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7例,占3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应用氟喹诺酮类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例,占15.00%;因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0例,占25.00%。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应用药物前需要做试敏反应、严格管控患者服药的用量和次数,以保证患者服药的安全性;同时,需要尽量选择口服的给药方式,若患者急需静脉滴注时控制滴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于长期服药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若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此药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加强对肝肾功能的检查;通过合理用药的方式避免在服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提高该药物的安全性,最大程度降低服药的风险[6]。
综上所述,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慎重选择其给药方式、给药途径等方案,最大程度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尹剑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对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018(003):465-466.
[2]刘晓玲.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9,029(028):129.
[3]陈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对策[J].医学信息,2018,31(19):153-155.
[4]刘涛.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8,028(034):99.
[5]罗润沛.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其合理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8,000(045):216.
[6]唐淑萍.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012(015):9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