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华 张霞 王亚宁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后对患者运动神经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取样期间为2018.03-2020.08,随机抽取68例,等差数列法分组,实施康复治疗(n=34,研究组)和常规治疗(n=34,对照组),比较运动神经障碍改善作用。结果:研究组显效占比55.88%(19/34),无效占比2.94%(1/34),有效占比41.18%(14/3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7.06%(33/34),比对照组73.53%(25/34)高,X2=7.5034,P=0.0062。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后研究组SF-36[(67.39±5.06)分>(51.44±5.61)分,t=12.3105];FAM[(53.57±5.52)>(41.27±5.47),t=9.2291];NIHSS[(13.19±7.18)<(17.73±8.13),t=2.4406];ADL[(64.01±13.55)>(47.36±12.68),t=5.2316];满意度评分[(91.06±5.39)>(80.17±5.43),t=8.2995],运动神经障碍改善作用更优,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合理采取康复治疗方案不仅可改善患者运动神经障碍,还对其生活质量、生活能力有积极影响,患者家属满意度、总有效率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治疗;运动神经障碍;脑血管病;改善效果
脑血管病(CVD)发病原因较多,包括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高发于中老年群体[1]。即便抢救成功,也需承担较高致残风险,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了一定负担[2]。故此,本文着重探讨论述了康复治疗对CVD患者运动神经障碍的改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取样期间为2018.03-2020.08,随机抽取68例,等差数列法分。研究组年龄40至76岁,平均(57.23±6.11)岁,女性占%(15/34),其余%(19/34)为男性。对照组年龄40至77岁,平均(57.31±6.05)岁,女性占%(14/34),其余%(20/34)为男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同时,予以研究组康复治疗:第一,卧床期训练:为防止痉挛、压疮,需帮助病人定期更换躺卧姿势,在此基础上,以被动运动为主,对其患肢进行训练,同时,翻身时,按摩患者背部,舒缓患者肢体压迫感。第二,坐站立训练,结合患者实际病况,酌情抬高床头,直至端坐,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5 ~ 10 min左右,1天进行3至4次训练。端坐训练中,病人若无不良反应,可酌情引导病人尝试在床边缓慢进行站立训练。第三,语言功能训练:结合患者兴趣爱好,文化水平等信息,以循序渐进、由难道易、由词到句为原则,实施训练方案。
1.3观察指标
以SF-36量表测评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与分值正相关;以Barthel
指数记分法测评其日常生活能力,ADL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优;以FMA量表评定患者偏瘫运动功能,与分值正相关;以NIHSS评估表测评CVD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缺损度越小,分值越低。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1.0分析资料,计量()、计数(%)资料以t、X2检验,P<0.05。
2.结果
2.1运动功能、神经障碍、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见表1,两组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运动功能、神经障碍、生活质量情况差异很小,治疗后,对照组SF-36升至(51.44±5.61)分,FAM升至(41.27±5.47)分,NIHSS降至(17.73±8.13)分,各项指标虽有改善,但评分上升、下降幅度皆小于研究组,这意味着,研究组运动神经障碍改善效果更优,P<0.05。
.png)
2.2生活能力、家属满意度
见表2,治疗后,研究组ADL由(34.21±10.71)分升至(64.01±13.55)分,满意度评分由(71.33±10.34)分升至(91.06±5.39)分,皆比对照组ADL、满意度分值要高,P<0.05。
.png)
2.3治疗效果
研究组显效占比55.88%(19/34),无效占比2.94%(1/34),有效占比41.18%(14/3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7.06%(33/34),比对照组73.53%(25/34)高,X2=7.5034,P=0.0062。
3.讨论
对CVD患者而言,康复治疗对其预后(运动动能、神经功能)皆有重要影响作用。贾韵平[3]研究显示,观察组94.26%有效率比76.53%的对照组高,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总结此次研究数据资料可得:两组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运动功能、神经障碍、生活质量情况差异很小,治疗后,对照组SF-36升至(51.44±5.61)分,FAM升至(41.27±5.47)分,NIHSS降至(17.73±8.13)分,各项指标虽有改善,但评分上升、下降幅度皆小于研究组,这意味着,研究组运动神经障碍改善效果更优,P<0.05。同时,治疗后,研究组ADL由(34.21±10.71)分升至(64.01±13.55)分,满意度评分由(71.33±10.34)分升至(91.06±5.39)分,皆比对照组ADL、满意度分值要高,P<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7.06%(33/34),比对照组73.53%(25/34)高,X2=7.5034,P=0.0062。究其缘由:通过卧床期被动运动、仰卧位交替、定期按摩背部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压疮、痉挛,促进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通过坐站立、行走训练、语言训练等措施,可逐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4]。
综上,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合理采取康复治疗方案不仅可改善患者运动神经障碍,还对其生活质量、生活能力有积极影响,患者家属满意度、总有效率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倩,屈云,王凤英.脊柱推拿联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0,41(11):1580-1583.
[2]贺平,张娟,刘海玲,等.穴位埋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02):214-218.
[3]贾韵平.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J].系统医学,2020,5(11):20-22.
[4]高霞.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应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02):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