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及静脉血栓发生率分析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2期   作者:张吉文 袁文杰 孟春芳 曹娜娜
[导读] 探究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及静脉血栓发生率分析
        张吉文    袁文杰    孟春芳    曹娜娜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探究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及静脉血栓发生率分析。方法:入选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20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导入,各100例,观察组给予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应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774.51±10.12)ml、隐性失血量(246.17±2.11)ml少于对照组(T值=114.281、719.746;P<0.05)。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8.00%,(卡方值=14.222;P<0.05)。结论:通过在全髋关节置换中应用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关键词:氨甲环酸;抗凝血药物;全髋关节置换;静脉血栓发生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十分常见,是治疗终末期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退变性髋关节骨关节炎常见的治疗方式,同时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十分重要。医学研究显示[1],输血会增加免疫反应、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延缓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加经济负担。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具有术前促红细胞生成素、术中优化手术操作技术、铁剂的应用、自体血储备回输、控制性降压、自体血回输等措施,而围手术期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的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十分重要,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是赖氨酸合成衍生物,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血栓降解,从而达到减少失血目的[2]。因此,本次研究对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及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分析,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纳入标准:(1)符合手术适应证;(2)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伴有恶性肿瘤疾病者;(2)排除存在精神异常者。
        观察组年龄45~65岁之间,年龄平均值(55.12±1.03)岁,其中男88例、女12例。对照组年龄46岁~65岁之间,年龄平均值(55.95±1.65)岁,其中男89例、女11例。两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手术切皮前不采用氨甲环酸,缝皮结束后通过负压引流给予其等量生理盐水。
        观察组采用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
        切皮前10min滴注完毕,给予其15mg/kg的氨甲环酸,行静脉滴注,在缝皮结束后,通过负压引流管,于关节腔内注射1.0g氨甲环酸(溶入20ml生理盐水)。
        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方法:在手术前需要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等内容对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级别实施评估,在术后给予患者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术后药物预防、物理预防措施、下肢充气装置、压力梯度袜等措施,再辅助以肢体按摩。序贯抗凝治疗方案为:手术后6小时-12小时内根据引流量的变化,给予患者采用抗凝血药物低分子肝素钙或利伐沙班,手术完毕后若患者创腔引流量少于30 ml/h,应采用该药物,该药物使用时间最迟不超过12 h,以后每隔24 h使用,在出院后给予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时间为35天,术后2周内对患者实施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式,明确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静脉血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2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
        观察组总失血量(774.51±10.12)ml、隐性失血量(246.17±2.11)ml少于对照组(T值=114.281、719.746;P<0.05)。如表1:


3.讨论
研究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较为常见,由于患者髋部周围血供丰富、股骨干髓腔的扩髓、肌肉软组织渗血等多种因素影响,多数患者易增加大量出血风险。国外研究发现[3],在不使用特殊方法对患者出血进行控制,THA围手术期的血液丢失量可以达到1500毫升、甚至更多,同时患者术后的异体输血率高达20%以上,术后贫血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同时医学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失血不仅仅是可见的失血,更有部分为隐性失血。全髋关节置换后应告知患者需要早期下床活动,为患者制定严格的静脉血栓防治预案,实施抗凝药物进行治疗,能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合理应用TXA后,能显著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对术后炎症反应进行抑制,减轻了疼痛,利于患者康复[4]。相关研究显示,由于大量失血容易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关节内积血,最终引起患者术后疼痛、关节周围黏连,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成为造成影响。而实施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能够使术中、术后的失血量得以减少,尤其是术中失血量,同时能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周忠锋, 冯虎, 王云清学者在“ 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研究中,回顾性分析64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分为2组:实验组静脉联合局部使用TXA组,共34例;对照组未使用TXA,共30例,实验组15mg/kg的TXA静脉滴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切皮前10min完毕,缝合切口后经引流管推注1gTXA溶入20ml生理盐水,保留2h;对照组不使用TXA,两组在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的对比中,实验组总失血量(774.50±101.16)ml、隐性失血量(246.08±44.16)ml少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本文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总失血量(774.51±10.12)ml、隐性失血量(246.17±2.11)ml少于对照组十分相似,由此证明实施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
综上所述,通过在全髋关节置换中实施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血药物应用,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何玉祥.术前静脉注射联合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139-140.
[2]骆国钢,林忠勤,谢海风, 等.氨甲环酸不同用药途径对女性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8,31(12):1086-1090.
[3]孙长鲛,吴厦,杜瑞勇, 等.氨甲环酸口服和静脉给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0,9(5):394-400.
[4]黄云英,石伟发,尹东,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术期保温干预对氨甲环酸止血作用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22):3617-36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