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援助
南安市医院 福建 南安 362300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降低感染率的作用。方法:将本院中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间接收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试验对象,运用计算机排列法进行分组,组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有40例患者。对照组实行传统重症监护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优质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的感染事件发生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事件发生状况,但实验组患者的感染事件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其中,能够对感染事件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重症监护室;降低感染率
当患者出现冠心病后,患者的机体功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会在疾病的影响下出现明显的降低[1],而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进展,医务人员发现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感染的状况,这就会导致患者的护理质量受到影响[1]。传统的护理方式,无法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事件,所以医务人员建议将更优质的护理方式应用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助于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患者的风险开展护理工作[2]。本文中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降低感染率的作用,且取得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中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间接收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试验对象,运用计算机排列法进行分组,组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有40例患者。实验组共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介于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53.8±3.4)岁,对照组中共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介于32-70岁之间,平均年龄(52.2±3.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护理时,由医务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选择对应的护理操作。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其中,具体方式如下。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对病房的环境进行有效干预,老年患者在病房内的整体适应性较差,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尽可能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尤其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医务人员还需要对病房中温度和湿度等多方面进行控制,以保障患者的康复。
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控制家属的探视时间,使患者能够获得来自医务人员的护理支持,降低患者可能出现的感染机会,而对于病情恢复较为良好的患者,需要督促患者尽可能早期出院,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在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操作时,需要掌握患者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杜绝不必要的操作,在应用维生素时也需要严格按照患者的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应用,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
对所有患者的感染事件发生率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在开展本次实验统计检查时,选择计算机软件spss22.0forwindows,对数据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数据特征进行统计学计算,确认P<0.05则判断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可参考。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事件发生状况,但实验组患者的感染事件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患病期间机体功能呈现衰退的状况[3],这也直接导致老年患者在医院内出现感染的可能性较高,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对患者原发性疾病的治疗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医务人员发现患者住院时间过长、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将这三点作为主要的护理干预方式,从根本上控制了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4]。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的可能性较低,能够有助于开展后续的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其中,能够对感染事件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英,周英艳,吴琴,陈小紫,肖爱芪.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8):2783-2786.
[2]王磊,王丹宁,汤晔华,张家友,廖德宁. 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04):109-112.
[3]李炯,冯倩,邹艳红,冯霞,张俊娜. 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0):4678-4680+4696.
[4]李蕊,王丹丹,苏艳,袁冰,任芳芳. 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调查与预防[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6):132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