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丛丛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杏园小学
摘要:教学理论的创新是一种探索,突破与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加速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更是要跟进自己的步伐,不断创新,以此才能滋养和指导教学实践。我校“一五六”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希望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带给当下语文教学改革更多的启示,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学创新
1.解读“一五六”教学模式内涵
“一五六”教学模式的定位,是伴随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和学生发展空间改变而阐释的,教学走向创新、综合的格局,教育立足到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和素养提升。
“一”表示一个定位,定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高效的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促进生长”。
如何实现学习主体---学生,最大限度的生长,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做到“五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定向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关注学生的生长点---学生学习准备的现状和生成点;关注学生的合作点---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真正思考讨论的教学问题,小组合作展示集体的智慧;关注学生的延展点---促进学生后续学习的过度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外显到内化;关注促进学生学习的融合点---技术与本学科,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助。
基于上述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和教学准备,都促进教师教学环节的改革:“六”表示六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更好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了课前自主先学;课首预学检测;课中问题反馈、合作探究;课尾当堂达标;课外拓展提升。理论指导具备后,教学实践必须进行“脚踏实地”的探索,真正走进课堂,实现价值。
2.实践“一五六”教学模式
下面二年级语文《浅水洼里的小鱼》为例,谈一下“一五六”模式下课堂的变革以及变革产生的效果。
基于课标和教材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储备,关注学生定向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突破识字,写字中难点;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读关键词、句唤起学生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语用练习:能够用“一边,一边”正确造句;读写结合,加入练笔。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在课前自主先学环节,通过分发自主学习单以及乐教乐学的统计功能,对孩子学习起点作基本的掌握。预习的任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了解学生难认的字;书写难度大和不规范的生字;以及语用训练中学生易产生理解错误的地方。从而确定课堂难认的字:甚,蒸,继。难写的字:死。
课首预学检测环节,进行字词的检查反馈,难认字学生交流,重点分享识字方法,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表现,同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蒸”的字源,从而更形象的理解四点底由火演变而来,为学生以后识字有作了辅助。难写生字重点示范指导,书写不规范的学生作品展示到屏幕,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评价,我用Forclass图画笔直接对书写不规范的地方修改,直观高效,并重点提示学生“死”这个字,关键笔是竖弯钩,它支撑起整个字,所以书写时它的位置最低。
课中问题反馈、合作探究。围绕“浅水洼里的小鱼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引导学生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寻找相关语句回答,这里关注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比较容易找到“被困的小鱼也许有成百上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滩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通过读,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困,吸干,蒸干,干死”关键词的理解,体会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可怜,无奈。进而创设情境“如果你就在沙滩边,你会怎么做?”进而引导“成百上千条小鱼捧不完的,为什么还要做呢?谁在乎呢?在乎什么”进行互动探究,重点读“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捧起一条鱼送回大海。他不停地捧,不停地送,不停地叨念“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通过“一边,一边”语用的理解及练习,明确“一边一边”是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并且是不同的器官发出的动作。三个“不停地”排比修辞的理解深化“在乎”的含义,唤起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涉及修辞的讲解也是重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外拓展提升。通过诗歌《我在乎》海中小鱼回不了家,谁的心里最在乎?笼中小鸟飞不上天,谁的心里最在乎?丛林小鹿受了伤,谁的心里最在乎?我把小鱼送回家,我让小鸟飞上天,我帮小鹿把伤治,我和你们是朋友,你的自由,你的快乐,我最在乎!由老师引读,学生齐读,内化主题。布置学生读给家长听,用实际行动,保护动物,关爱生命。
在情感升华阶段,增加表达与练笔“如果小鱼被救后回答大海,他会对帮助它的人说什么,写一写”,写作环节使课堂活动更扎实,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生长和提升。
3.反思“一五六”教学模式
预学在前,孩子被动的学为主动学,教师教学针对性更强,课堂更高效,
课堂集中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实现“跳一跳”获得更高层次目标。
课后拓展,在于巩固一节所得,也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方法借鉴,让学习不止于课堂,课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多种形式的融合和互助便利和丰富了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在信息化的社会,感受信息化和网络的浸染,体验教育信息化,成为受益者,成为引领者,这也是教育变革的意义所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变化正是教育创新的有力回声。我校教学课堂模式的尝试和变化必将带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宽阔的路。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贺斌,沈德梅.信息化教育中的逆序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2,50
[2] 黎加厚.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7~9.
[3] 钟志贤( 2006)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 5) : 10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