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市杜莫镇龙珠小学 546611
摘要:习作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即便很多教师绞尽脑汁,也未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面对习作,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教师按部就班,一如既往。为了解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难题,教师应该引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坚持关注学生个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提高全体学生的习作能力。本文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素材角度着手,针对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展开分层习作设计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旨在为切实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 分层设计
关于习作的分层设计,主要指依据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展开因材施教式的习作训练,以此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水平。而素材又是习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素材引入、素材提问和素材取舍间均可以施以不同程度的习作分层设计与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习作需求。
一、在素材引入中展开层次教学
小学生由于习作能力差别较大,他们对素材的积累和挖掘能力也表现得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快速领悟,也有的学生常常会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教师要注重素材的引入方式,从优等生出发,由优等生带动后进生,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习作活动中来。
例如,在写作“童趣”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辛弃疾的一首小诗《清平乐?村居》,其中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最是出名,教师先带着学生将这首诗整体翻译一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大体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古诗的整体意境,尤其是最后两句所描述的“最喜欢的是小儿子的顽皮无赖,他躺在小溪边剥食着刚摘下来的莲蓬。”通过画面,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顽皮的小孩子趴在小溪边,一边摇着小脚丫,一边将剥下的莲子送到嘴里。这样的场景充满着童趣,也非常的熟悉,就此场景出发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这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着类似的生活场景,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渐入佳境,各种回忆的场景也开始浮现于脑海中。有的学生回忆在沙滩边捡贝壳的场景;有的学生回忆和同学斗蛐蛐的场景;有的学生回忆打雪仗的场景......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很快联想到了丰富多彩的童年趣事,而那些在平时不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也逐渐开始积极参与进来,回忆了不少有趣的童年趣事。看来,教师只需要提供一个引子,不同层次的学生便可以沿着自己的思路不断地发展和延伸,当学生拥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何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呢?
二、在素材提问中展开分层教学
对于同一事物,小学生的观察视角往往会大不相同,层次性不同的学生观察出来的结果更是大相径庭,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如果教师坚持使用同一模板进行提问和训练,想必很多学生都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也会有部分学生不满足于教师提出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习作教学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分明,要体现出层次性的思想。即便是对于同一个习作素材,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习作情况设计出不同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习作素材加以观察和分析。
例如,在习作“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时,很多学生喜欢的小动物都是小猫和小狗,那么对于这些极为相似的习作对象而言,教师就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习作思维。“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一般适用于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动物运动起来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呢?”这样的问题适用于习作能力中等的学生;“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趣事呢?”这样的问题则适用于习作能力非常强的学生,通过回忆趣事,并将趣事完整地表述出来,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分层提问,学生在观察对象的时候不会再产生迷茫的情绪,更不会疑惑该从何处入手,可以说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思考视角和思考方向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就使得同一习作对象生成了不同的具体素材,每个学生都可以将习作素材快速定位到作文中去,从而提高习作的质量。
三、在素材取舍中展开分层教学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素材安排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阅读量也比较少,他们本就缺少习作的素材,在习作中更是想什么就写什么,不会思考如何去构思,去谋篇。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量一般也比较大,在看到一个作文题目后通常会想到各种各样的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习作的难度,当学生想要将所有的素材全部写到作文中时,就会出现流水账式作文,从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对于上述情况,很显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在素材取舍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习作分层教学学应该针对学生的习作层次,有针对性的展开素材取舍分层教学。对于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选择其中的一个素材进行详细描写,只要能够完整的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便可。对于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更要注重对其素材取舍方面的训练,引导他们从众多素材中选择与中心点相符的素材,有条有理的展开叙述。
例如,在习作“妈妈的手”时,笔者在讨论环节就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一些趣事,以表达妈妈的勤劳和奉献。在笔者的启发下,很多学生都想到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学生一边回忆着各种素材,笔者一边在黑板上将学生回忆的素材逐一罗列出来。(1)对妈妈手的外形的描写;(2)妈妈起早贪黑的干活;(3)妈妈缝补衣裳;(4)妈妈做饭;(5)妈妈接送我放学;(6)妈妈用手给我捂手。针对上述罗列出来的事情,它们有的可以被称之为有用素材,有的只能被称为无用素材,很显然,(2)、(4)、(5)均属于无用素材,在帮助学生去掉这些无用素材后,学生只需要根据自身习作需要进行素材的取舍和完善便可以了。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只需要从中选择一件事情,完整细致的将这件事情描述出来便可。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要从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到2个素材,在习作中注重素材的安排与设计,以更好地突出妈妈的勤劳和奉献。可见,在学生罗列了诸多习作素材后,依据素材取舍展开分层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素材设计和习作能力。
综上所述,习作的困难是一时的,只要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习作发展,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善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每一件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那么隐藏在学生心中的美好回忆和故事将会呈现于学生的作文中,学生的习作素材也将如潮水般滔滔不绝。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尝试分层设计和教学,习作一定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刍议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分层教学[J].张英云.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04
[2]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王玉霞,李艳.中华少年.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