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梦玲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四小学校 610100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性小论文的辅导与研究,重在激发孩子写作的积极性,培养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在教师的帮辅下,构建文章框架,确定写作方向,攻破写作难关,从而独立完成科技性小论文。
关键词 观察与发现 现象 建构框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的辅导最为头疼,孩子们缺乏观察与发现的能力,对于写作语言匮乏,“提笔难,下笔更难”的情况时有发生。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作文的畏惧与抵触,从而导致这部分孩子的语文学习步步维艰,让家长和老师们也头疼不已。
到底应该怎么去激发孩子们去提起笔来写一写?正值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来临,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为了提高班级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也意在培养孩子们观察与发现,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吸取了其他优秀教师的意见经验之后,对于我们班上孩子感觉最为困难的科技性小论文的写作,我开始在班级里进行大胆的尝试。
一、观察与发现,激发孩子写作兴趣
我班孩子正值三年级下册,现教学的语文课本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的主题“观察与发现”。我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我们的活动。
正好本单元有一个议题是建议孩子们观察身边的植物。为了打开孩子们善于发现和观察的亮眼睛,我利用课堂时间把全班孩子们带到户外,此时正值春日,在万物复数、欣欣向荣的校园中,我让孩子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小组选择两种最感兴趣的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一离开教室,一个个孩子就像插上了翅膀的小鸟,满校园转圈,各种去搜寻想要观察的植物。很快他们便发现了问题,眨着疑惑的双眼望着我:这可怎么观察啊?我不忙着解答孩子们的问题,让所有孩子以校园中最大的那棵榕树为例,询问孩子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最佳?孩子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纷纷提议如:树干、树枝、树叶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适时我抛出要求,观察任何一种事物,都应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者从上打下等。
最终每个小组以大榕树的观察范例,自主对照梳理自己观察的植物顺序,并进行认真的记录。为了让孩子们观察的更为细致,我提示大家观察植物的任意部分都可以从大小长短、形状、颜色、气味、阳光下变化、起风时状态等方面一一作细致的观察记录。一节课的时间着实短暂,许多小组的孩子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观察的不够,记录还可以再丰富。从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观察到了大自然中的不同植物,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观察的快乐。在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平时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的一个男孩子,在下课时主动拉着我大声说:“老师,原来我们学校的有桃树哦,桃花的花瓣真的有五瓣,和樱花真的不一样呢!”看到他亮晶晶的眼睛,我给他竖起了大拇指:“真棒,要记录下来哦!”
回到教室,我给他们小组整理记录的时间,并提议他们展开讨论,对他们观察到的不同情况可以再去确认和印证。班上小组观察的植物有:桃树与樱树,榕树与柳树,玫瑰与月季......我建议他们可以采用表格式或者条款式进行这次的记录,并在课外时间去上网搜索资料,丰富自己的记录,最后贴上两种植物的照片或者画上简笔画,让自己的观察更有实质性证据。
通过这此孩子们的实践观察活动,不仅深入自然,增长了见识,也达到了我们训练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二、留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
科技性论文是指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探究性学习中优秀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学术性论文等。那么,如何辅导孩子写作科技小论文呢?我从本单元的正在学习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入手,如“月晕而风,日晕则雨”“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孩子们对于谚语很是感兴趣,但说到其中包含的关于天气的各种现象,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得知这些谚语都是我们劳动人民善于发现和总结,积累下的经验。我布置了一则周末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们去寻找和验证生活中观察到的一种最感兴趣的现象,并通过查找资料或者上网等方式,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开始布置这项任务时,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路,我推荐他们不要局限思维,可以把观察范围放在小区、公园、车站等等。从一开始孩子们一脸的迷茫,通过小组讨论后,大家各抒己见,像一个个好奇宝宝一样,看来上课不怎么爱发现的“小木头人”,此时把心中的疑问都一股脑倒出来,激发了思维的火花。看起来个个胸有成竹,让我对这项任务从一开始的担心不已,到充满期待。
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通过周末和家人一起操作,果然把这项实践活动完成的很不错。其中孩子的发现五花八门,有自然界的关于含羞草为什么一张一合的发现;有关于小猫眼睛感光后瞳孔变化的发现;有关于蜗牛行动后留下痕迹的发现;也有关于喝汽水时冒气泡的调查发现等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班上一个女生程程在陪伴爸爸加油站加油时,发现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的现象,以及通过她现场询问加油站工作人员,最终解答了她所不能理解的这种现象的原因。
许多家长在于我交流时,都谈到这次实践活动让孩子从书本联系到了生活,也训练了孩子的行动能力,他们敢于迈出自己发现的第一步,而不再是依赖于老师和父母,并从他们的对现象不一样的捕捉中,可以体现他们自己的成长,或许稚嫩,但让人欣喜。
三、建构作文框架,将不同的发现与观察化为文字
只有亲自实践,学生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在文章中写出真情实感。通过精心组织,我要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的去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去感受体验活动过程。接着需要掌握恰当的时机,指导学生通过感悟克服对活动认识上的障碍,并将自己的观察过程化成笔下的文字。
在一次习作训练课上,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小猫从大树上跳落”的视频。当同学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我提示大家注意观察小猫的跳跃时一系列动作,可以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一一描述,大家积极发言并进行了交流。“如果这里的小猫换做我们一个普通人,结果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像点燃了火花,大家纷纷谈起了自己以前怎么摔倒受伤的经历,从而我们得出小猫的有着高超的跳跃能力。但为什么小猫从高处坠落而不容易受伤呢?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把目光转向小猫的脚底构造,发现了“神秘”的脚垫的秘密。也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了小猫运动神经发达,它的脚垫也能适当缓冲撞击造成的伤害结论。
经过交流讨论,同学们提高了认识,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由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阅读实践展开联想,本次的科技性小论文,孩子们的选材,主要针对大家之前活动中发现的不同现象,重在完整具体阐述这一现象的过程,以及能简洁地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解释这一现象的成因。
在我的帮助辅导下,孩子们完成了一篇篇较为精彩的科技性文章,如《加油站的“秘密”》《蜗牛背后的奇怪痕迹》《天空中彩虹的来历》......
这次的尝试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尝试从新的角度去攻克写作这一难关,有收获,但仍有不少的欠缺之处,关于如何更有效指导科技小论文研究活动这一问题还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创新......我将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地去开辟新的领域,探索新的途径,研究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科技性小论文的辅导与研究
2.颜飞. 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开展策略研究[J]. 明日, 2019(32):03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