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解决问题的心动课堂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余邦英
[导读]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余邦英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和小学   
        
        [摘要]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它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培养数学综合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际教学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构建以学活教的心动课堂。本文从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教材灵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上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然感悟,阐述了如何构建以学活教的心动课堂。
        [关键词]  解决问题   以学活教    心动课堂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解决问题的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欲望。
        然而,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理解素材引导不够或自己教学行为不当或对学生评价方法欠妥等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存在解决问题时的畏惧、紧张、依赖等心理障碍,出现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们正在努力探索着如何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回望探索历程,感触颇多。特别是参加了重庆市领雁工程培训学习之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构建以学活教的心动课堂。
        我们知道:教是依据于学,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或少教。新学习课堂强调“以学活教、心动课堂”。“以学活教”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定类型知识的学习条件、学习模式和方法、追求的学习结果以及学生表现的学习行为与评价行为,来创新教师“教”的角色、选用的导学案、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预设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心动课堂”则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育经验、教学组织形式等激发、维持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心动课堂”的核心是将教育性经验(即课程内容)转化为探究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学习情境;将情境转化为学生意识到的问题,再将学生意识到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行为;将问题及解决结果的展示作为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效果的分享成为学生思维的共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解决问题的心动课堂呢?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反之,如果在紧张、严肃、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要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关爱、理解、信任、尊重每个学生,注意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命的个体,为此课堂就是生命的课堂,教师要用心、用语言、用表情、用激情来引导学生。没有激情的课堂,学生的心怎么会动起来了?所以,教师要尽量使课堂教学情趣优美,气氛和谐、让学生快快乐乐学习。
        另外,课堂还必须是真实的课堂。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不明白可以发问;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老师错了可以提意见;操作时可以借鉴别人的。
二、让教材动起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性和富有挑战性转变。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们创设了“今天我当家”的生活情境,成功地把本课学的内容融入到“给妈妈买礼物—买早餐—买酒”的各个事件中,通过多媒体贯穿全课始终,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三、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是构建心动课堂的实质和关键。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作图和操作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好策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解决问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作图是解决问题的一项具体化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仅指画线段图,也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不断拓展思路,使用作图策略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一边上,每隔5米(两端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时,我们先让学生们认真读题,然后猜猜能种几棵树,再让学生们用“*”表示小树,用“—”表示树与树之间的间隔画一画。学生画图时,先画一棵树,再画一个间隔,直到最后画一棵树,不再画间隔。这样,不用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在一一对应后,通过自主探究,深切领会到了“两端都种树,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同时学到了数形结合这个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自然提高了。
        人们常说:“操作是思维的体操。”动手操作是一项更富于具体化的策略。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会让学生实现眼、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应用题历来就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应用题的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用学具充分地摆一摆,就容易突破这个难点了。我在教学“小红做了12朵红花,比黄花多8朵,黄花有多少朵?”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出现了有一部分学生用12+8=20朵来算,我并没有直接评价他们是错的,而是让他们用红圆片和黄圆片摆一摆,这样就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了对学具的分析。学生通过操作和分析,明白了“求黄花多少朵就是求较小数应该用减法”,然后我让学生分析自己错的原因,学生们豁然开朗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四、让教师动起来,引导学生自然感悟。
        教师真正动起来是构建心动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课堂动不起来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精心去设计每一堂课。构建心动课堂,教师要做到课前精心预设,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选择有效地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然感悟,解决问题;再联系实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和拓展。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气氛、教材、教师、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构建“以学活教、心动课堂”,让师生“心随课动,课随心动”,必将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研究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路漫漫,但我们信心百倍,仍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刘娟娟/著 东北师范出版社
        3. 《数学解决问题的学习》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光树
        4. 《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张兴华编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