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教学效果好,先把课堂管理好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宋秀明
[导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
        宋秀明
         广西南宁市新际路小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决定教学质量。课堂是一个教学与管理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有效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以良好的课堂秩序为基础的。教师既要善“教”还要善“管”。良好的课堂管理应该是:管与放自如,动静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然而,部分教师固执地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低下,归咎于生源质量太差,很少认真查找或自我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现状。
        1.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教学时间不抓紧,部分教师上课铃响后才慢悠悠到教室;备课不够充分不成熟,有的不熟悉教学内容,有的备课内容单一,黑白纸一张,缺乏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枯燥单一。这些课前准备不充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课堂浪费,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2. 学生习惯培养不重视。很多教师,仅仅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学生课前静息普遍不好,学具准备不齐,该做笔记的不做或不规范,思考问题不主动、不深入,回答问题不积极或扰乱课堂,预习不充分或根本不预习,课后作业不完成或不交。这些学习习惯的缺失,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下。
        3.组织教学能力不够强。个别教师在管理课堂纪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个别课堂混乱不堪,甚至处于完全失控状态,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4.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多采用讲授式,连对信息技术都不会应用,重自己的讲解感觉,不管学生接受与否,更没有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5.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本应该通过精彩的导入、丰富的语言、师生的互动、多媒体的运用等来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但是平常多数是教师严厉的眼神、枯燥的说教,学生懒散的行为、漠然的表情,没有教与学的乐趣。甚至不敢放手学生,教师自己当演员,学生当观众。不留空间给学生,一节课几乎是教师的表演,少见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学校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工作缺乏思路和连续性,部分工作不深入,管理创新浅尝辄止,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给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所以导致目前课堂教学中问题突出,教师自身的原因占了很大的比重。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理解不够,而表现出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陈旧落后;其次是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认同不够,表现出主人翁意识和互助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第三是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不够,钻研精神和上进心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
  3.生源质量差,学生家庭环境不好,家庭教育效果不好甚至缺失,导致他们学习愿望不强烈、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低下、学习品质不良,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解决问题与办法。
   1.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圆满些。很多老师因为不太在意自己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所以对以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就很难找到原因。事实上,老师在第一节课上的衣着打扮、语言风格、管理方式、教学要求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心理上是否接受教师,甚至决定着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今后老师是严格认真、随和厚道还是软弱可欺,都将在学生心里形成心理定势。
        2.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如果老师总是踏着上课铃声进教室,那么,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心理准备的时间就要花去3分钟,教师开始进入教学的时间就少了3分钟。对只有40分钟的一节课来说,6分钟何其珍贵!如果以一个星期六节课的语、数、外来说,每个星期就等于减少了一节课,一个学期就等于减少了20节课的教学时间!所以,老师提前3分钟进教室看似小问题,但日子久了,就可以做出大文章来!而且,有效地用好上课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前三分钟老师能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本节有没有达成目标的期盼十分关键!如果前三分钟老师连本节课的目标都说不清楚,学生又有什么学习的动力呢?
        3.不能忽视第一次不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表现通常有这么几种:一是及时进行纠正,这会花去课堂教学的不少时间;二是视而不见,长久下去,教学纪律难以保证;三是只要出现不良行为,就大发雷霆,甚至停下课来用整节课的时间来处理,以做到杀鸡敬猴的效果。第二种方法是不负责任做法,第三种方法,看似负责,但因为个别的学生不良行为而让全班同学带灾,其实同样是不负责的做法。相比较来说,我觉得第一种方法,也就是有选择地对不良行为进行处理,是相对较好的一种方法。虽然花去课堂教学一定的时间,但是,学生不良的行为一旦得到宽容或者是放任,就会反复地出现类似的不良行为,其他同学也会受到影响。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不良行为都要在课堂上处理,让学生当众出丑。那样,有可能适得其反。
        4.语调要有抑扬顿挫。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频频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调控课堂秩序时候,教师就要根据情景,使用语调。一个教师不可能说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的时候,批评的语调还是一潭死水。那样学生对教师哪有什么可畏的心理?学生不“怕”教师,就难以管控课堂了。如果一个教师的语速珠链炮似的,或喋喋不休,学生能听得进?听得懂?教师的语调没有抑扬顿挫,学生也会感到困乏,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调节语调,甚至有时候不需要语音,用眼睛说话,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许多苦口婆心的长谈。任何人的心里想什么,都可以从他的脸色、眼神中看出来,小学生也会。不仅如此,教师上课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求知、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老师站到学生中间,忘掉自己是老师,这不是刻意在寻找一种感觉,而完全是以一颗童心在心理上和学生相容,这是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信任,是一种真正的师生情。教师上课不能一节课40分钟全站在讲台上。比如,提问的是后排的学生,教师就应当走下来接近他。过远不行,当然过近也不行,这样学生会有心理压力。教师要让学生感觉你注意到他,能更好地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6.课堂管理应该管放有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有的教师纠结于课堂教学管理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被看做是课堂纪律的“乱”。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而叫做“活”。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乱”也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乱”而是为了促成教学目标的“活”。好的合作交流方式一般是“思维纪律”的乱,处理不当就是“行为纪律”的乱。因此,课堂管理应该管放有度。
        7.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当调控课堂氛围。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发现学生听课不认真,玩东西,说悄悄话。其实,这是学生年龄的特点。根据观察,分析,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最多在十分钟至十五分钟之间,各年级注意力的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分钟。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有利的时间,把本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安排课堂的前十几分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当观察到学生出现情绪困乏时,有必要调控课堂的氛围。调控的方式可以做些小游戏,例如:让学生拍拍手,猜猜谜语等,也可以播放一小段音乐,唱一首歌,讲一个小故事等。但调控的时间不宜多,比较适当的是在一分钟时间内。
        8.课堂中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可以为师生的教学活动创设出科学、合理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2.0,可以使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资源间产生互动,互相交流、合作,自主创新、探究,学生被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课堂吸引,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参与度极高,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课堂的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建立一个和谐有序、张弛有度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管理,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