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成都 610000
摘要:安全社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安全社区就需要了解作为社区主体的居民对于社区安全建设的感知情况。研究分析表明:居民对社区安全的感知差异受到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的显著影响,从居民感知角度出发将对社区安全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安全社区;社区居民;社区灾害;4R模型
Building a safe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Research Based on 4R mode
WANG Zhenhui1 YANG Chunlin1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tical Law ,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China
Abstract: Saf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 peaceful society. The outcome shows that the residents' cognition of community safety suffer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And community managers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cognition, which will bring better achiev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ommunities.
Keywords: safe community ; community residents ; Community disaster ; 4R mode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化的过程[1]。针对如何构建安全社区这一问题,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推进社区灾害抵御能力的建设是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实际上社区应对灾害的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划、系统的动态管理过程[2]。居民作为社区主体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因此研究我国居民对于社区安全的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强化社区灾害抵御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拟着手安全社区建设的四个方面,构建安全社区评估体系。探索不同居民对社区灾害防控和治理的感知差异及影响因素。
MCEER的研究者认为具有抗逆力的社会组织能够在面临地震打击时,减轻或者吸纳地震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社区从地震中恢复,进而提出了促使社区从地震中快速恢复的四个要素——鲁棒性(Robustness)、冗余性(Redundancy)、富足性(Resourcefulness)、快速性(Rapidity),简称4R模型。[4]。
4R模型也可以运用到灾害管理领域。MCEER对四个要素的具体含义以及本文从社区角度的研究解读如表1所示。
表1 维度意义解读
2.研究设计
2.1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对建设安全社区的相关文献总结并参考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编制的抗逆力评价表(CART)[4]和胡曼等人的《社区抗逆力的测评工具比较分析》[5],将建设安全社区的各个方面内容分别归纳到鲁棒性、冗余性、富足性、快速性四个维度下面。
二级维度的具体解释如表2
表2 安全社区建设二级维度解读
2.3 因子分析
2.3.1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简写EFA),排除无用题项,实现问卷优化。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结果
其中问卷总体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71>0.8证明该问卷具有使用价值。鲁棒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81。富足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21。冗余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580。快速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31。无论是问卷总体还是单个维度,其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5,说明问卷信度良好,可进一步进行CFA。
CFA结果显示,各维度的AVE值均大于0.5,问卷的聚合效度较好。同样各维度下AVE的算术平方根值大于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各维度间区分明显,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4实证分析
方法是用方差分析(ANOVA)来探索不同教育背景和年龄段居民对安全社区4个维度的感知差异。研究对居民的感知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1:不同年龄段居民对鲁棒性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H2:不同教育背景的居民对鲁棒性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H3: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富足性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H4:不同教育背景的居民对富足性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H5: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冗余性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H6:不同教育背景的居民对冗余性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H7: 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快速性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H8:不同教育背景的居民对冗余性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2.4.1 鲁棒性
对鲁棒性感知情况的分析结果H1和H2都不成立。通过进一步多重分析得到了如表6所示的结果。
表6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受教育背景居民的鲁棒性感知多重比较分析
.png)
注:“**”表示P<0.01结果显著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对鲁棒性的感知上同成年人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0.01,而其他年龄段的居民间的多重分析结果则没有这种情况。同样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居民,在鲁棒性感知上与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居民间差异显著P值<0.01,而其他分析结果则显示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间对鲁棒性的感知无显著差异。
2.4.2富足性
针对居民关于富足性的感知分析,表7显示H3成立,但是H4不成立,进一步做多重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8所示。
表7 不同教育背景下居民的富足性感知方差分析
不同教育背景的居民在富足性的感知上差异不明显,说明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影响对富足性感知的重要因素,这也显示了各个学历层次的居民均缺乏社区相关的灾害应急知识的事实,仅硕士及以上学历居民平均得分达到3分。同时表8透露社区的青壮年群体与中老年群体在富足性的感知上则差异明显,而表3统计结果青年人的平均得分有低于中老年群体。说明青年人在社区应急资源规划的认识上可能还不如中老年群体。
2.4.3冗余性
冗余性的方差分析结果与鲁棒性相似,H5、H6都不成立。进一步多重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受教育背景居民的冗余性感知多重比较分析
表9显示18-40岁的青壮年群体与中老年群体差异较大,且青壮年平均得分远高于中老年群体。高中及以下群体与大专和本科及以上群体差异显著,且平均得分与学历的高低成正比。分析结果可以说明年轻人以及高学历人群对于社区资源的认识和使用上较老年和低学历群体有更高的灵活性。
2.4.4快速性
如表12表13所示,对快速性的分析结果是支持假设H7、H8成立。
表10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快速性感知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揭示年龄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在居民对于快速性的感知上均不构成明显影响。快速性主要体现在社区的日常管理和居民事务的处理上若一个社区具有良好运转的管理机制,居民在快速性的感知上差异不显著。因此快速性还可作为一个社区管理机制优劣的判断依据。
3.结论与建议
1)结果表明居民在安全社区4要素的感知上受到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年龄差异的显著影响。其中对鲁棒性的分析告诉我们,要强化低学历和未成年人群对社区整体状况的了解;对富足性的分析告诉我们,不论居民年龄多大或受教育程度多高,都不能忽视对他们的灾害应急教育;对冗余性的分析告诉我们,社区要充分利用青壮年和高学历居民学习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使他们成为安全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在灾害应急教育上要将更多的资源向老年和低学历人群倾斜,将使得安全社区建设事半功倍。
2)对于快速性的分析则表明居民对于其可能频繁接触的社区日常管理事务都有很好的感知,这一部分既是灾害应对的软肋,更是社区灾害应对能力的直接体现。社区部门应当对社区的日常管理和运转慎重对待,对社区制度的设计要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调整而不应僵化,灵活的社区管理在灾害应对上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铎.开放式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的演化趋势——基于四个社区治理案例的分析[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3):96-101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2003,(7):6-11.
[3]K. Tierney.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the Study of Disaster Resilience, 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October 12-17,2008
[4]胡曼,郝艳华,宁宁,吴群红,康正,郑彬.应急管理新动向:社区抗逆力的测评工具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01):27-29.
[5]Pfefferbaum. B,Pfefferbaum .RL,Van Horn RL et al.Buil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through a community based intervention: CART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2013,11 (2) :151 -159.
[6]胡曼,郝艳华,宁宁,吴群红,康正,郑彬.应急管理新动向:社区抗逆力的测评工具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01):27-29.
[7]A. Boin, L. K. Comfort, C. C. Demchak. Designing Resilience[C].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10: 1-12.
ZhuHuagui. A Discussion of Community Resistibility in A Risky Society[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2012,(5):47-55.
[8]杨丽娇,蒋新宇,张继权.自然灾害情景下社区韧性研究评述[J].灾害学,2019,34(04):159-164.
YangLijiao,JiangXinyu,ZhangJiquan. A review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natural disaster[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19,34(4) : 159-164.
[9]高星.安全社区中居民安全感测量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09):152-158.
GaoXing.Study on Evaluation Tools for Residents7Sense of Security in Safety Community[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1,21(09):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