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人民政府 273135
摘要:新经济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层出不穷,若彻底实现乡村脱贫,应当与乡村当地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全力促进旅游精准扶贫与优质传统文化的产业融合,滋养脱贫心志,注重以文化人,才能全面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营造富集向上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旅游精准扶贫;传统文化延伸;富集效应及实例
新经济下乡村发展不断提速,各地大力推进新农村特色城镇建设,但部分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旅游精准扶贫应针对这些偏远地区自然环境保存好、生态环境优越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等优势,适时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真正帮助这些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概念与难点
近期,新农村建设中,旅游精准扶贫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如火如荼。旅游精准扶贫是旅游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产物,旅游扶贫(Pro-Poor Tourism,PPT)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署于1999年提出,是指贫困人口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在内的综合净效益。2013年习总书记针对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现状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解决方案,2014年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旅游精准扶贫”首次被提出,从此各地纷纷深挖旅游资源,优化区域旅游规划,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由点及面”拓展扶贫思维,努力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当前,学术界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比较公认的是,旅游精准扶扶将是贫困人口向旅游产业系统融入的动态扶贫过程,需要旅游资源和市场两方面的结合,涉及贫困人口、政府、企业、旅客和非政府组织等主体。旅游精准扶贫需要处理好上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释放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扩大受益群体。否则,部分群体不能脱贫,非贫困人口也可能反贫,成为新的帮扶群体。当前旅游精准扶贫主要困难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同质化现象突出,扶贫流于形式
当前,各地旅游扶贫项目几乎遍地开花,乡村旅游比比皆是,产品开发层次低、规模小,对传统旅游优质资源挖掘不深,保护力度不够,同质化旅游比较严重,有悖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建设无特色,极易造成扶贫群体全力排斥。
旅游扶贫强调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同时更要考虑帮扶对象的身体与技能条件,提供适合的旅游产品。缺乏专业人才,定位不准,规划建设无特色,开发管理水平低,极易造成劳民伤财的局面,最终招致帮扶群众的全力排斥。
3、服务意识不强,缺失品牌维护意识,一味追求“短平快”
为了快速脱贫,部分地区对旅游项目过度炒作,热炒概念,甚至雇佣水军制造影响力。没有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和统筹规划,毫无品牌意识,到处宰客。没有真正发动群众,扎根群众,树立当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提高旅游精准扶贫合力,最后沦为烂尾工程。
二、乡村传统文化及品牌延伸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民生的根源,也是乡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等,反映当地农民的处事原则和人生理想。乡村文化一般表现为民俗民风、传统礼仪与行动章法等,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赋有诗意与温情,体现古朴的农村生活,隐藏着恒久的价值。在城市化背景下,部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更加稀缺而珍贵,甚至成为人们心灵的寓所。
在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中,优质乡村传统文化与城市工业文化正相辅相成,相得彰益。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许多城里人具有中国乡土的心结,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急切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延伸,传承和创新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共促城乡文化发展与繁荣。
1、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乡村文化与消费需求相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若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比较单薄,甚至一直是表层的民俗文化,势必造成乡村旅游品质低下。乡村文化应与消费需求相结合,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真正抓住消费者对全方位产品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顺势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品牌建设。
2、因地制宜,利用富集效应提升旅游产品品位
富集效应是一种起点发展理论,指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依托民俗文化、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知名特产及传统生产等,因地制宜,打造旅游精品,才能逐步积累品牌意识。一旦品牌深入人心,树立领先地位,就会产生优势富集效应。
3、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品牌延伸与维护
当前,乡村特色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然而,旅游扶贫中旅游资源掠夺性开发、低劣产品和粗放式管理等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旅游不仅注重培育自身品牌,还要利用品牌延伸提供更多服务产品,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三、旅游扶贫与乡村文化品牌延伸的富集效应与实例
乡村传统文化作为吸引广大国内外旅游者的珍贵旅游资源,在旅游扶贫中值得大力开发。因此,全国各地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发挥潜在的资源优势,打造深情浓郁的传统文化旅游产品,成为脱贫致富的抓手。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圣境项目更是走出一条旅游扶贫与乡村文化品牌延伸的典型富集之路。
1、延伸传统儒家文化品牌,打造尼山圣境旅游精品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以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横贯古今、影响中外,经过多年的继承与发展,她已逐步成为中华文明之瑰宝,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人类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近年来,山东曲阜尼山镇深挖偏僻的尼山孔庙、书院、夫子洞和颜母村文化价值,坚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延伸,精心打造出尼山圣境项目,与传统“三孔”品牌旅游项目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孔子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系统,深受国内外旅客欢迎,越来越多的旅客也走进孔子诞生地尼山,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目前,作为孔子故里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列入国家乡镇“十三五规划”和举办尼山论坛为契机,尼山圣境品牌已延伸至国家层面。以深化文明交流为纽带,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传播中华文明之美。以儒家思想传播交流为载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文明和谐共生,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愈加光彩夺目。
2、注重传统文化与当地景观规划设计相融合,打造旅游精品
传统文化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体现着民族性和时代性。尼山圣境项目作为文化载体的继承,不仅对儒家文化进行传承,更是与当地传统旅游资源相结合,体现出当代人文精神的审美理念。结合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做到景观至美、传达精神和融合文化。尼山圣境中轴线两边对称的建筑空间布局,正是对商周礼制文化的继承;层层递进的格调空间,赋予等级 、秩序和尊卑的礼制文化,增强旅客观赏进出仪式的体验意识,感受深厚的儒家文化。游客在这环山聚水的自然环境之中,漫步在田园、村落、乡间小路之间,一派“悠然自得,安居乐业”的景象,折射出孔子“大同世界”的无穷智慧。
3、旅游精品与传统文化共融致力精神扶贫,做大做强特色富民产业
依托圣山圣水,尼山圣境项目全力打造诗意栖居的田园村落风光,系统构建旅游景点和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优先发展一批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公益岗位,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让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富民产业,最终由“输血”变“造血”,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增强贫困群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有力促进新时代下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光,王智勇,张毅.旅游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村庄“内涵式”再生规划策略 [J],2018(12):33-38.
[2] 杨静.探索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研究.试点论坛,2019;202-203.
[3]薛定刚.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研究.城市学刊,2016;37.
[4]刘东波.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2020.
作者简介:
张丽(1976-),女(汉族),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人民政府,经济师 邮编:27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