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黎小慧
[导读]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黎小慧

        湖南省邵阳县第一中学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生主体性地位;全面发展

        提到以往的政治学习,不免总让学生立刻联想到枯燥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一种政治学科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之感。“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孜孜不倦地听”是一直以来教授政治学科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反思自己的学生,在知识运用实践、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各方面总有些许不尽人意。新课标也提出:思想政治课程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政治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社会科学,更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问题”模式,过程开放
        政治学科在新课标课程体系中主要分为选修与必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方面的内容;选修部分可视为是必修部分的细化与延伸。分析教材,不难发现,虽然高中政治课本全部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其中许多抽象的概念性问题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哲学部分,学生学习后普遍觉得难度很大。这就要求老师坚决摈弃以往照本宣科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更多地在教材中去发掘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适当的引导。
        “问题”模式的运用在《哲学生活》教学部分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辨析“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两个基本概念时,以前学生往往重复多遍还是很难进行区分。但在引入“问题模式”之后,教学效果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去思考或想象不同人的不同信仰,记录并进行分组讨论。一开始的讨论不需要明确两个概念的准确释意,学生讨论什么是主观唯心,什么是客观唯心,为什么?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划分哪些思想属于主观唯心,哪些是客观唯心主义。学生讨论过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阐明两个概念的意义,此时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在纠错过程中加深对两个概念的理解。这一过程中,简化的是教师的讲授,提升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颠覆“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过程向学生开放,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标一直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通过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才能使学生正真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并通过自主的讨论研究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二、情景演绎,寓教于乐
        高中政治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学过程中也不可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这就要求老师更加细致地去钻研文本,创设情境,分析情境。学生在情景演绎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更提升了课程趣味性。


        现在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本中,留给教师对于情境创设的空间还是足够的。例如经济生活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区分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绝大多数同学的日常生活稍有距离,有不少学生不懂得区别。因此在教授此课内容时,让学生分小组组建自己的“公司”,学生可以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这两种公司类型的区别。情景演绎最大的效用在于它能够最高效地去使课本内容更接地气,将“知识”“概念”这类抽象的东西生活化。过去我们常说学生学到知识却不能够实践,但反思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没能赋予孩子实践的能力。总有人说学习政治是靠背诵,实在有失偏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绝对不是培养一群背诵功力一流的孩子,而是去培养一群有思想,会分析,敢实践的孩子。而这样的目标只有通过老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辨析才有可能实现。
        三、案例分析,知事明理
        案例分析与情景演绎的出发点其实是一致的,都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践于生活。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已经囊括了不少值得剖析的案例,使用方便。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收集新闻,了解事实,每一个事件都可以成为教科书中的案例。
        从滴滴顺风车事件引发学生对政治生活中政府责任的思考;从个税起征点调整加深学生对经济生活中收入与分配的认识;从清宫剧的热映引导学生归纳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从国际政治的不断博弈启发学生认识哲学与生活中矛盾与联系的观点。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案例的分析不单单是教给学生如何看待眼前的事件,更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事件中自己总结生活的智慧,学生学会分析每一个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的方法、辨析正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四、激发兴趣、重在实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的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的一个学生自我活动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和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参与。因此,教师在目标制订、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中,更应重视如何以“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欲望。
        教育不仅要造就一代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展的新人,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他们作为主体参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主体性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实化道路。现阶段的人的主体性发展,从历史联系的角度看,它是向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运动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必要环节,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现实化状态和现实道路。
        正如哲学的定义那样,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而高中的政治课程,不仅旨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政治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当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课程建立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并付诸公共参与时,政治也能够成为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自主分析、自主解决、自主实践,高中阶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可以说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田晶;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2.李静怡;牛小侠;;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J];才智;2017年0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