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莆田经济发展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王建华
[导读]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中共莆田市委党校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莆田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从攻克技术、资金和拆迁等难题建设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始,逐步走向全流域防洪、生态、文化的统筹兼顾,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华丽转身,继而向“生态之河”挺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经济发展
        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莆田市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和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方法,从攻坚克难建设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始,一步步走向全流域防洪、生态、文化的综合治理,历经20年不忘初心的坚守和奋斗,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华丽转身,继而向“生态之河”挺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莆田市也创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样本。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树立科学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工业文明发展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要不断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问题,必须认识到:我们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要牢固树立生态道德理念。生态道德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规律,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进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做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划定水生态空间,编制了《莆田市城乡水系及蓝线规划》,在河道两岸划出100米宽的绿化带和河流恢复自然坡岸的空间,留足两岸1公里生态控制线,东圳水库将汇水区域全部划入保护区,构建环河湖生态缓冲带;加强建筑控制线管理,实施木兰溪及干流两岸建筑退距工程,推进城市拥溪、跨溪、沿溪发展。二是强化水生态保护,上游封山育林,设立源头自然保护区,面积27万亩,保护水系、森林、动植物等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73%,2018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中游退耕还林、退田还草,保证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下游保护荔枝林和生态绿心,系统修复河口和湿地。流域内全面禁止新建水电站、石材加工、矿山开采等项目;工业园区外严禁审批工业企业项目,沿岸食品加工等污水排放企业逐步退出或搬迁;将木兰溪干流两岸1公里和汇水支流两岸500米划为“禁养区”,养殖场全部取缔,土地全部复垦或转型成苗圃等第三产业用地。到建党100周年时,产业优质、生态清新、城乡一体的美丽莆田框架格局基本建成,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城市宜居程度不断提升,独特人文优势进一步彰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大提高,建成美丽中国的示范区,基本建成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新的贡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莆田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是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和主要手段。通过制度创新和加大投入,推进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淘汰和改进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等绿色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减低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使用量,保障农业食品安全。

加大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力度,注重我国大气环境、土壤环境以及水环境的保护,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优化配置水资源,统筹考虑流域生态用水,注重工业节水减耗、生活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推动企业利用厂际循环用水等高新节水技术。2013年,莆田市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二是限制高耗水项目落地企业进驻。主动淘汰一批投资大、税收高但高耗水项目。三是推动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出台《关于莆田市重点产业投入和产出控制指标的意见》,创新性加入了环保、能耗等产业准入条件,推动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构建电子信息、鞋业、工艺美术等6个千亿产业和高端装备等4个500亿产业,构建LNG冷能梯级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加强绿色文化建设,提高民众的环保意。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国民众的绿色意识也不断提升,绿色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我国已经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生态教育的覆盖面和深度。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目标,推动生态文明知识进课堂、进教材;通过不断扩大绿色信息的公开范围,定期公布污染企业信息,促使企业注重自身的绿色形象,使绿色文化真正发挥其推动绿色发展作用。绿色文明创建活动是弘扬绿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使人民群众亲身体验到绿色文化的内涵。一是拓展城市空间。依托木兰溪系统治理,连片推进莆阳新城、木兰陂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开启了城市沿溪跨溪、东拓南进的新阶段,建成区面积从1999年的28平方公里扩至现在的93.5平方公里。同时规划了兴化湾南岸、仙港等一批工业园,全市园区面积从1999年的19.39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70平方公里。二是保障经济发展。沿岸水患“洼地”如今成为经济发展“高地”。上游仙游县获评“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下游城厢区、荔城区,原是水患频发地,现在鞋服产业蒸蒸日上。2018年,莆田地区生产总值达2242亿元,比1999年增长7倍多,人均生产总值增加近3万元。三是助推乡村振兴。依托木兰溪系统治理产生的文化、景观效益,建成九鲤湖等13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挖掘樟龙溪等河道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推动生态效益变成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莆田经济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环境政策只有建立国际,最好是全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贯彻实施。例如,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建立,在反对污染,保护环境,唤起人们的环境觉悟以及敦促有关国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在行动方式上往往比较激进。绿色发展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世界各国都要通过绿色发展的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形成了共识。中国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环境合作与交流。莆田主动融入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复制推广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成熟的改革创新举措,承接政策外溢和辐射带动效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和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我国各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经过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到的正确论断。莆田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把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充分调动起来,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全域系统治理木兰溪,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实践证明,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就是在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李世东、林震:《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