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河北省灵寿县南青同学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以教育局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构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总方案为主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为了学校研究,在学校中研究,基于学校研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
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使学校和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课题研究策略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线索,以互动探讨、自我反思为形式,立足在课改中进行课题研究。以校本教研带动全体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丰富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常态质量。
四、课题研究方式
(一)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通过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实现教育理念引领自发自动的教育变革行为,建构起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新认知体系是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首要条件。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制定学校培养培训工作意见、校本培训计划。注重校本培训学习,通过认真组织阅读、摘抄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以期在教师理论引导、教学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上起到切实作用,使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这过程中,使教师产生内在的思考,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解读重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交互学习的机会,有效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二)规范制度,引领教师发展
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并纳入新生成的教学常规,能有效地引领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进而给学校教学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健全管理组织,建立教研机制
完善各项教学常规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主题会诊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校健全了机构,成立了由校长主管,教研组实施的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形成逐级落实,层层管理,全体教师参与的管理机制。
2、重建教研制度,确保教研实效
(1)常规研讨
教师发展的关键需要以学校为依托,应立足校本教研,坚持“教学、教研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修为主,以教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将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2) 集体备课
我校改变了传统的备课形式,实行开放式备课,即把教案改为学案,采取集体备课之下的分任务备课的形式,老师们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增强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改变教师以往孤军奋战的备课和教学方式,引发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做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3)实践反思
通过课题引路,专家引领、骨干带头,立足课堂教学,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切实加强“三课”(课程、课堂、课外)指导,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不断深化“三法”(教法、学法、考法)研究,关注课堂,继续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使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在研究中有机的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同时鼓励教师从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小课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文章,踊跃投稿,以撰写较有价值的经验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随笔等提升理论水平。
(三)创新形式形成教研特色
我们在研讨中以问题为纽带,以案例为载体,以常态课堂教学情景为资源,以理论为支撑,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改变校本研讨课方式:
对新教师(参加工作不足五年)采用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不打乱其教学进度,集中与单个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前备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等重要环节,进行实践指导。通过推门听课、随堂听课等“现场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不管是学校的日常研讨课还是新教师的成长课,改变单一的评课方式为评课加“问课”的方式,即通过对课例的问和答讨论,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改进。以问促思,完成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以问促学,实现倡导的新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相融。以问促改,实现所倡导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给教师提问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后提问交谈;另外一种是给教师写“留言条”——把问题写在上面,留给老师一段时间思考,作书面回答,然后,找时间交流。
2、重新组建年级段备课组:
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要继续以年级组为单位兴研究之风,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每年段设置语数备课组长,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的交流讨论随时随地的记录,再于学校的集体教研中进行研讨、整合、整理。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推行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同课异构”要突出听课、评课后的反思和“二度教学设计” 。利于教师开展集体教学研讨,尤其是同年级备课组教师之间的研讨,体现教师集体智慧,体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缩短了活动开展的时间。我校计划同课异构不仅是同一课同年段的不同老师、也可以是不同年段的老师、甚至是不同校的老师。
(四)扎根课堂,落实校本教研
课改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是来源于课堂,植根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因此,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呢?
扎根于课堂的校本教研,要做到“实、活、新”,真正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实”是指校本教研要务实。校长是研究负责人、教师是研究主体、学校是研究基地、教室是研究室,让教研遍及学校各个角落。
“活”是指校本教研形式的多样化、重视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并且能够灵活地去尝试、运用。“校本教研”应该是教学的活水之源,而且最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新”是指校本教研要贵在创新,形式、方法、内容,有创新才有生命。
五、课题研究进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主要包括开题准备阶段、课题研究阶段和结题总结阶段,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1、准备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0月底):认真制定研究方案,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论证;完成课题计划和申报。
2、实施阶段(2020年11月—2021年5月底):根据课题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同时在每周的教研组会议讨论选择的试题是否科学、准确、有效。
3、总结阶段(2021年6月—2021年7月底):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以电子文档形式上交成果,申请成果鉴定。
六.预期研究成果
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形成符合自己学校班级的课题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