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周文森
[导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养成关键期,

        周文森
        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  830092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养成关键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身教、言教并行,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道德与法治  习惯 养成教育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低年级可以益助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一门课程,小学低年级也是影响学生习行为习惯养成、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授课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依据学情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围绕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状况展开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但由于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或者因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使得开展的教学活动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有部分教师在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了整体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如此导致养成习惯教育效果欠佳。
        二、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价值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高度的重视,并且采取可靠的措施,将预期的教学目标顺利落实到位。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时,他们的素质水平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这对于学科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小学阶段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都很有利。
        三、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一)制定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不良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自制力,防止他们受到外界事物的过多不良影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观念。例如,在讲解“心中有规则”这部分内容时,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些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借助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约束着我们的言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享受规则带来的便利也需要遵守规则。借助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懂得明辨是非,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物。


        (二)指导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完成了某阶段的理论知识之后,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的提升。比如二年级上册课题11.大家排好队,一开课教师亮出了一些漂亮的小卡片,说二组和五组的学生来领小卡片,结果学生一下在讲桌前挤成一堆,场面一度有些乱。然后老师又说,请三组六组按照座位在过道排好队来领取小卡片,结果两组领卡片活动一对比,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还是排队好。然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五人同时从小口径瓶中取小球的活动,一组争先恐后的抢着取,一组按次序取,这个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认识到不要拥挤出,还是有序出会更快更好。课后教师观测二年级学生排队上卫生间、打饭、借书和上放学等行为,发现学生在没有值周生和值周教师的情况下,依然有序守规则,这就是在老师的指导实践活动中,点滴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初步形成生活中自觉遵守秩序的意识。
        (三)鼓励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很多小学生都不擅长言语表达,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流,帮助学生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对此,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交流讨论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言语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自信心得以增强,如此就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从而使得他们养成敢于发言、善于发言的习惯。例如,在讲解“这样安全吗”这部分内容时,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打闹过马路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展开积极的交流和讨论,并且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安全过马路”这一问题的理解。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交流讨论环节,帮助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一年级上册课题4.“上学路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离开家门的时候,跟父母说“再见”,在上学路上和进入校园看到老师和同学时,应该“问好”,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运用礼貌用语,比如您好、请问、谢谢等,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日常言行,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中,应该意识到学科教学活动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润泽无声的落实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婉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达成规则教育的策略[J].贵州教育,2020(13):13-14.
[2]方峥嵘.转换教育思路 潜润习惯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下)“我的好习惯”单元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德育,2019(01):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