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岳育民
[导读] 学生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岳育民
        兰州市第八十九中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摘要:学生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在初中阶段,学校以及家庭是教育学生的主体,采用家校共育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家庭与学校相互之间联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有助于初中生健康成长。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家校共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希望可以有效推动初中教育。
        关键词:初中学生;家校共育;行为习惯;实施对策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青春期萌生阶段,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此时,学生的家庭与学校需要进行紧密联系,提高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重视度,进而有效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日后学习与生活做好基础铺垫。本文主要分析了具体实践路径,旨在提升家庭与学校的进一步合作,培养出高素质的初中生。
一、初中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方面
1、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主性,当离开教师的监督后,很容易违纪;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抄袭的情况;
3、学生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浓郁,在课间以及课堂上,容易捣乱课堂,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4、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严重按照喜好学习,所以容易出现偏科情况,部分学生还发生厌学情绪[1]。
(二)生活纪律方面
1、部分学生在卫生方面,不是过于“讲究”,就是过于懒惰,日常生活难以掌握良好规律。
2、有些住宿的学生,容易在就寝时,出现吃零食的情况,偶尔出现乱丢乱弃,不卫生。
3、部分女生就寝非常迟缓,宿舍卫生非常脏乱,学生之间还容易出现矛盾与摩擦。
二、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丰富家校合作途径
        1、开展专题讲座
    为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校教育工作以及学生学习特点、需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到专题讲座中,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引导家长分析出孩子的学习特点,并从中感悟教育方式方法。比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大部分属于被动学习状态,容易依赖家长,所以,家长是否能够及时辅导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但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还需要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性,所以,教师可以与学校多交流,积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日后学习做好基础准备。
        2、设定家长开放交流日
    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每个学期或者每年,设定一天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深入到学校中,全面了解学生学习以及生活。比如,以“良好习惯助我成长”为主题开展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饮食、学习等,在提升亲子关系的同时, 也与教师增进沟通,共同交流何改善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到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和发展问题,从而提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热情和激情,与此同时,也使得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2]。
        3、实施家校互评模式
    采用家校互评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另一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家长参与度。

对此,需要从学生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价细则,而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班级评,此外,要求家长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此种方式,帮助学生制定一些小目标,在完成小目标基础上,实现大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
(二)构建家校沟通交流平台
        1、组建班级家长交流群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教师可以较好的掌握学生在校情况,但离开校门后,学生在家的表现则无从得知。而家长也是片面的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对于此种情况,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仅用自己的手段进行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可以积极组建班级家长群,搭建一些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的了解。例如,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家长群, 将学生的作业发到群里,让家长及时掌握到学习进度,并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而家长也可以自主通过群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业公布到群中,激发其他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使得家校共育效果得以最大化提升[3]。
        2、成立校园微信公众号
        基于信息化时代下,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同样需要迎合时代发展,对此,学校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将校园日常活动、教学成果、教育最新变化等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号展现给家长,同时,也可以积极推荐一些家庭教育知识、方法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增进家校间合作的同时,也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中,可以设置留言功能,给予家长对校园动态评论的空间,同时,也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学习机会,比如如何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如何加强亲子关系、解决亲子矛盾等问题。校园微信公众号工作者根据比较集中的问题,通过微信相关文章,帮助家长解答疑问,在很大程度上制止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
(三)引导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中学阶段需要提高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视,其中阅读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多学科的学习,对其以后提升学习能力具有关键作用,但学校课本体现的知识较为单一,有时难以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对此,教师与家长,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知识面,通过培养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更好成长。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自主分享阅读到的好书,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鼓励孩子放学回家后坚持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结语:
    总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初中生处于心理、思维发展阶段,自控能力、自我约束力不足的时期,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融.防止家校共育中的四个认识偏差[J].中国德育,2020,78(02):144-148.
[2]谭克,李勇,苏娟.家校同心  育人同行——绵竹市紫岩小学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33(23):136-139.
[3]陆耀成.构建“家校立交桥”,培植共育新生态——家校共育工作的探索与尝试[J].华夏教师,2019,67(16):112-113.
作者简介:岳育民,男,汉族,籍贯:甘肃徽县,生于:1970-02,工作单位:兰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单位省市:甘肃省兰州市,单位邮编:730050,职称: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
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LZ[2018]GH298)、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以“仁雅”教育为依托,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0374)研究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