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琴燕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浙江宁波 315834)
【摘要】:课堂小结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多数课堂小结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常被一笔带过,已沦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点缀。课堂小结恰如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为了要其发挥“画龙点睛”的功效,还需创新小结的形式,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注意实施的要点等,本文就此展开几点思考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课堂小结; 形式;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认识课堂小结的作用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使零散的点串连成线,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导入环节越来越被教师重视,多元化的教学导入形式,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而,好的开端却往往没有好的结尾来呼应,“虎头蛇尾”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屡见不鲜。多数课堂小结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常被一笔带过,已沦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点缀,教师往往为了证明课堂小结这个环节存在而总结,错过了课堂最后的“升华”。
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小结该如何有效开展呢?
二、创新课堂小结的形式
多样化的小结形式重在创新,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课堂小结方法,激发学生共同参与这个环节,让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笔者例谈几点自身实践研究的常用小结方法,供大家探讨商榷。
1、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1]。正如课堂小结所需,思维导图将知识点由隐到明,由零散到系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使“思考路径”可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这样的课堂小结思路相当清晰,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消化。
适用于操作步骤层次分明的课堂,是我构建的《给公园披上“银装”》思维导图,以换装为主题向外发散出四个“步骤”关节点,再由每个步骤为中心向外发散出每一步的操作工具及操作要点关节点,将本课所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思维清晰呈现。教师在课堂小结时,不妨引导学生来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说出每一步图形内容,也可以请学生复述思维导图,加深对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思维导图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让知识点更细节化。
思维导图的条理性和直观性与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总结能力不谋而合,所以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尤其是在课堂小结环节。
2、搭脚手架法
脚手架(scaffolding),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2]。教师设计的问题、例题、习题、图表、视频等都可以称作“脚手架”。
在信息技术课堂小结中,大多数老师都会以一句提问来引导学生:“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或是“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个提问范围太大,目标不明确,特别是对于低年龄段学生,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十分有限,回答的常常不尽人意,学生参与总结的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教师可搭建“教学脚手架”,为学生提供模板,直接指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适用于知识点比较多的课堂。
如图2,我以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框架,通过这个“脚手架”,学生只需将关键词句填入就可以,这个框架模板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连成线”,不仅条理清晰,将知识的重难点一一呈现(曲线的画法,颜色的溢出等),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共同参与的兴趣。
3、任务小结法
在传统的课堂环节观念中,课堂小结往往是整节课的结束部分,其实不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在学习完一项内容后及时小结,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适用于任务驱动中有比较重要操作步骤的课堂。如“复制/粘贴”这个知识点在任务一中出现,却又贯穿整个课堂,很多同学都会忘记第一步“选定”而导致复制失败,若掌握不好,学生作品的出错率会大大增加。因此,在学生探索完成该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加以归纳总结,使得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在学生头脑中能形成清晰的思路,加深对“复制粘贴”意义的理解,为学生的后续操作打下必要基础,使得任务作品的达成度也随之提高,更好地体现了课堂小结的作用。
4、作品评价法
评价作品时,需要用到本课所学知识,所以,学生在对作品做出评价的同时,也是对知识点的再次回顾与总结。
适用于知识点能在作品中直观呈现的课堂,如Word文档的制作。先定一个评价准则表,涵盖本课知识要点,教师在点评完优秀作品后,主要再挑选有瑕疵的作品,让学生根据评价准则一条条点评,作品出错之处便是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也是易错点,此时教师抓住契机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改进操作方法,既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又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几个作品评价完后,基本所有知识点都能覆盖了,教师将这些知识点一一梳理后总结,这样的结尾,既是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反馈,可谓“点睛之笔”。
5、设置悬疑法
习惯了传统的课堂小结,有时别样形式的小结还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为课堂的“尾巴”锦上添花。
比如,对于分2课时的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结束时,课堂小结还能设疑铺叙,承上启下,这种结尾方式通过合理设置悬念,巧妙地将本节课和下节课的知识点衔接过渡,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可以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综上所述,课堂小结的形式不必拘泥一格,灵活多变地应用课堂小结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课堂小结的意义万变不离其宗,旨在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施课堂小结的要点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实施课堂小结时有诸多要点需注意,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一提。一是小结内容要简洁,条理要清晰。教师要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提纲擎领地将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而不是将课堂内容重复一遍,冗余拖沓。其次小结知识点的结构条理要清晰明了,学生能一目了然,而不是囫囵概述,一把抓。二是小结时间要充裕。一般小结时间控制在3至5分钟最佳。有些教师在下课铃响前匆匆结尾,三言两语将小结结束,大都是因为课堂时间掌控不好,结尾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而导致“烂尾”。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小结有效开展,各方面要点还有许多,如教材内容、学生年龄段、学生学情等等,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课堂教学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也要面面俱到,要精心考虑小结这一环节,紧紧抓住课堂的“尾巴”,“虎头”有“豹尾”相呼应,才能更好地展现课堂魅力。
画龙点睛,重在“点睛”,点睛之龙乘云上天。课堂小结正是“点睛”之笔,其在教学中发挥了及时反馈、巩固新知、承前启后、认识升华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悉心分析教学实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对课堂结尾选择最恰当的处理方式,让课堂更加完整、高效,让这“点睛之笔”更传神,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探究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兆容. 课堂小结与思维导图的“不解之缘”——浅谈思维导图对高中政治课堂小结的有效性[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
[2] 鲁志鲲.脚手架理论对学前儿童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4(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