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小学美术特色工作坊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李研旭
[导读] 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艺术教育交流、激发艺术教师活力、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李研旭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艺术教育交流、激发艺术教师活力、提升学生艺术修养,近些年教育部着力于美术工作坊的建设。工作坊为教育实践活动搭建了平台,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以本地区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着力点,整合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资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引领作用,提升年轻教师对民族特色艺术的教学研究水平,推动广西教师队伍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特色工作坊;建设与发展
 
一、广西地区开展美术特色工作坊的缘起
        为了促进美育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统筹整合美育资源,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2018年5月14日,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中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工作坊的建设,要整合资源,建设以传承项目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工作坊。广西教育厅迅速落实,采用工作坊等方式展开,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开展了建设美术工作坊的培训工作。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举办第五届全国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这次展演活动第一次增加了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展示。为了落实教育部精神,2015年1月,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关于举办广西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由此拉开了工作坊建设的序幕,各地纷纷开始建立艺术工作坊。但此时广西在建设工作坊的领域上才刚刚起步,参与的人数不多。经过评选,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第一小学的《绣花鞋展示工作坊》被推送至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国展上,获得了展示奖。
        广西民俗节日丰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庞大,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广西本土的民族民间美术题材、资源丰富,因此大力挖掘民族题材,美术特色工作坊作为彰显广西地域优势的良好模式,开始在广西各地区兴起。在第六届国展上,田东县第一小学的《“铜铸瑶乡”手工实践工作坊》、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的《神奇的铜鼓工作坊》获得了工作坊展示的一等奖,广西在美术工作坊的建设上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广西中小学美术特色工作坊的建设模式
        1、按需组建团队
        美术工作坊作为团队式的自我提升的学习方式,需要有相对应的“坊主”,坊主是工作坊的负责人,负责工作坊的一切实践活动。其他成员根据自身的需求申请,根据项目需要组建十人左右的团队,美术工作坊的成员不限定在同一学校或县区,可以跨校甚至是跨区申请。为了工作坊的建立以及坊内活动的有效开展,工作坊内的美术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能够不断学习研究工作坊教学的科研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工作坊教学经验,这样在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能使坊内的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坊主负责本工作坊的成员分工,每个美术特色工作坊的成员年龄分布应合理,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2-3名入职五年内的年轻艺术教师,提升年轻教师对民族特色艺术的教学研究水平。
        2、合理制定主题
        美术特色工作坊在制定主题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与美术教研组的研究方向,以本地区特色文化、非遗文化为着力点,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找寻学生在实践中既有艺术性又有创新性的项目,挖掘特色美术资源,建立符合本校的主题内容,凸显美术工作坊的特色;在制定主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操作水平等方面的问题,选择适合本校学生操作,又可持续学习,深入掌握的主题项目,把握好审美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
        美术工作坊是一个可以提供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话、交流、探讨美术、体验美术创作的开放式平台。因此,美术工作坊的教学环境对于工作坊的建立尤为重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营造师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坊的布置要突出体现各工作坊的个性化特色,为师生们创造一个能够轻松学习、赏心悦目的教学环境。
        3、定期开展活动
        美术特色工作坊运行过程中开展的活动包括教师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成果汇报活动。定期组织教学研讨、集中备课等教研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坊上课时间,根据学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开设课程,学校定期聘请名校的优秀教师来校交流、讲授教学经验。
        美术工作坊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性成果汇报,以演出或展示、展览、报告会等方式进行分享,工作坊通过研究、创作、展演等方式总结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传承民族文化;每年举行举行全市性汇报专题演出或展览,研究作品集等。作品集内容可涵盖手工、绘画、研究案例、特色教材、论文及发表著作等,通过成果的推广和传播打造南宁区域特色艺术教育的靓丽名片。
        4、编撰校本教材
        现今我国课程体系实行的是以国家课程为引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补充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地方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特殊资源和学科优势开展国家课程以外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教学的有效补充,工作坊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由浅至深编撰校本教材,形成区域特色校本课程,发挥地域资源优势。
三、中小学美术特色工作坊的影响
        1、学校方面
        美术特色工作坊的构建依托当地的民族、民俗历史传统,结合地域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民间美术等特色传承项目,人人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的局面,成为学校展示特色的招牌,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地域知名度。利用美术特色工作坊的资源优势与学科优势,为校园环境建设添砖加瓦,营造干净整洁、充满朝气、有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美育在学校的地位与影响。有的学校专门为学生美术作品展示开设了专栏,定期举办小画展,及时更新作品,发挥了工作坊的辐射作用,带动学校文化氛围。
        2、教师方面
        美术特色工作坊内的骨干教师掌握着一定的优质资源,包括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教学方法等,发挥帮助、引领的作用。年轻的教师自身学习动力充足,创新能力强,在教学上,通过引导年轻教师观摩、研讨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提升内驱力。在专业水平上,在带动引领下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创作能力等。


        在时代的发展下,教师的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授课层面,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创作能力,教师也应该是研究者;在参与、体验、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提升研究能力,形成“以学论教”的教学思维。美术工作坊有相对应的主题,为研究提供了方向,成员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将工作坊教学转化为科研成果,推动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
        3、学生方面
        美术工作坊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操作性,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究,形成小组合作模式,学生有了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才能更好的运用美术表达自我,也加强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对于认知的拓展大有裨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审美感受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不同于常规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以鉴赏为主的形式,每位学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该项目的学习和活动,学生根据阶段性实践的目的以及为此所需的理论知识,带着问题与目标去学习理论,并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案,以此作为介入美术的突破口,培养艺术兴趣。美术特色工作坊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亲自动手操作,自主寻找答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提高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完成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即要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美术特色工作坊是一个“学习+实践”的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要根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变我要学、我想学,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广西中小学美术特色工作坊的发展探索
        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结合南宁市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工作坊建设管理策略,构建美术特色工作坊管理系统,细化管理制度,形成规范性制度《美术工作坊管理办法》,流程性制度《美术工作坊团队组建流程》,评价性制度《优秀工作坊评价标准》等,建立细则,以制度管坊,确保美术特色工作坊的各项工作规范开展。
2、打造“互联网+工作坊培训”的平台
        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作坊培训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从而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中建立了教师工作坊的版块,但主要以国培研修项目为主,缺乏针对性;目前安徽省建立了关于工作坊的网站“中小学教师工作坊”,设置了“坊间新鲜事”、“坊动态”、“工作坊资源”、“工作坊成果”等版块;南宁目前尚未成立相关的平台,打造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网站,借助工作坊网络研修平台,建立专家资源库,依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美术学科的全体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培训学时学分等信息化管理,有效推进培训管理机制改革,将工作坊资源最大化利用。
        3、加强各坊之间的联系
        各个工作坊之间缺乏线下研讨和沟通的机会,同时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备课、授课和总结都是各个工作坊独自完成,组织开展工作坊的相关培训,加强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工作坊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可以更好的展示美育改革成果,优质的美术教研资源要在共享的基础上运用于校本教研和美术教学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多开展一些线下活动,各坊之间分享建坊、管坊、用坊的有效策略,展示案例,交换经验,虽然各个工作坊的主题与方向不同,但可以互相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路,取长补短。加强各市之间,甚至是各省之间的联系,推动教师“走出去”、“带进来”,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师资队伍上加强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在工作坊教学研讨活动中不断解决新的教学问题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工作坊的师资队伍具备足够的素质与能力。
        4、集“产学研”于一体
        “产”主要指各工作坊创作的作品、工艺品,可以通过产品义卖来回收经费,在校园开展亲子活动、参观活动;“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另一个是学生的教育教学;“研”不单单指美术老师的开发研究,同时还包括学生的创意性研发;可以借助工作坊的条件优势,开发出系列的衍生课程内容,由学生来打造特色,集传承与创新于一体,传承民族地域文化。
        为了美术特色工作坊的长远发展,可以根据美术工作坊的不同主题打造出对应的品牌,研发出一系列延伸产品,印制在生活中的装饰物品上,如手机壳、笔架、文化衫、文化帽、手提袋、书包、书签等产品,还可以为工作坊制定logo作为宣传媒介,将美术特色工作坊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体现工作坊的应用性。通过这些途径进行推广,彰显工作坊的社会价值,发挥美术工作坊的特色并提高知名度。
        5、民间艺人进校园
        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主体,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中,民间艺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工作坊开设活动时,定期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是对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办法。鼓励各地各校统筹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各工作坊可以聘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文艺工作者等等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指导学校美育课程教学及实践活动、美术工作坊建设,建立传承基地,充实学校教学力量;民间艺人进课堂,让学生认识、理解和学习民间艺术,是一种现代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又能让民间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6、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
        为了推进美育改革发展,2019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强调依托高校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中小学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中小学美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在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为本地区中小学校提供持续性的美育课程帮扶。
        探索建立师范院校、中小学校、美术工作坊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定期聘请高校师范类教师到美术特色工作坊指导工作,相互交流、研讨,起到专业引领、课程实施、学习促进的作用;同时美术特色工作坊可以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形成合作模式,共同推进美术工作坊的建设与发展,充分激发中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多方联动、开放高效的中小学美育新格局。
        作者简介:
李研旭(1994.12-),女,汉族,籍贯:河北秦皇岛人,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8级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