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基地运行的智慧通航机场群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余滨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航空行业有了很大进展,机场的通航规划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166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航空行业有了很大进展,机场的通航规划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通过变革,改变运营模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提出“智慧通航机场群”概念,以智慧化、多元化、区域化为目标,通航机场通过抱团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主基地;智慧通航;规划
        引言
        智慧机场主要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测、整合和分析机场建设及运行全生命周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建设、服务、运营、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各类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数字化管理、可视化呈现和智能化支持。智慧机场理念和实践的持续发展,势必重塑世界民航新格局。当前,积极抢占竞争制高点、开展智慧机场研究和实践是落实民航局“四型机场”建设重要指示、提升我国民航综合发展水平、推动民航科技创新、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举措。
        1智慧飞行区的定义
        在明确了智慧飞行区的运行目标、基本要素和能力的基础上,智慧飞行区定义如下:以“全时安全、零误高效、最优效益、绿色环保”为运行目标,由先进的基础设施、服务设备、感知网络、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组成,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感知、自动辨析、自主决策、自主适应、自主行动、动态交互和持续供能等智能能力的飞行区。
        2发展智慧通航机场群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8号)颁布实施后,各方资金热潮随之涌入中国通航产业。地方政府也由此举起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的旗帜,成立了一个又一个通航产业园,预计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建超过1000座通用机场。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供需结合的系统分析,存在为建机场而建机场,谁来投资、谁来建设、谁来运营、谁来使用等一概不清,缺少机场规划与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2、规划选点方法单一,简单套用运输机场选点规划方法,或在此基础上增加少量指标,方法的适用性值得商榷;3、缺少系统性考虑,规划仅考虑本地的通用机场布局,缺少从地区乃至全国视角对省与省之间通用机场布局的考虑;4、通用与运输机场之间整体的协调发展没有充分利用;5、通航机场应急管理机制欠缺;6、通航机场各自为营,自成体系,成本高且资源单一,没有核心竞争力。
        3智慧通航机场群发展规划
        3.1机场智慧设施和功能区
        梳理国内民用运输机场主要设施功能区以及主要的弱电信息系统。基于梳理出的机场功能区以及需要具备的弱电信息系统,结合前沿的信息技术进行智慧化、智能化改造,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机场、数字化机场向智慧机场转型升级。机场包括了地面和空中两部分。作为交通运输系统,机场按功能划分主要由以下3部分组成:(1)飞行区;(2)航站区;(3)附属功能区。飞行区包括:跑道、停机坪、航空器、机位、廊桥、特种车辆、车位、高杆灯等;航站区包括:值机柜台、安检通道、商业资源、行李转盘、强弱电设备等;附属功能区包括:场区建筑物、道路、交通、酒店、绿化、停车场、货运仓库等。
        3.2智慧机场控制中枢指标体系建设内容
        智慧机场控制中枢指标体系建设的初衷是在中央显示器上展示整个机场的运营状况。在满足全面、简洁、可量化及可视化的前提下,将指标体系的管理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生产运行、旅客服务、商业运营和机场管理。这4个模块主要围绕飞机、旅客、商业及机场等方面,完全涵盖现代机场的日常运营状况。控制中枢指标体系分为4个模块后,再对其进行细化。

生产运行分为航班信息、空域管理、地面管理、货物运输及安全安保等方面;旅客服务分为客流、值机、行李托运、特殊旅客、贵宾室、综合交通、航班预测及大面积航延等方面;商业运营分为商户招商、商户管理、广告招商、广告管理、收银管理及投诉等方面;机场管理分为经营分析、行政人资、基础设施及工作人员等方面。通过控制中枢指标体系重新划分机场控制中枢管理的区域,提高智慧机场的运行管理效率。在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智慧机场应建立更加智能的智慧中枢来取代现行“集中指挥,分层管理”的多运控中心的机场管理模式,以实现高效的“大运控”管理模式。
        3.3通航智慧主运行基地
        主基地是智慧机场群运行的“大脑”。如何建立智慧运控是实现机场群集团化、智慧化管理的关键。根据城市群或经济圈发展需要,设计智慧机场群的主运行基地时充分考虑机场所在城市的配套设施、区域位置、交通便利性、净空条件等等,全方位健全基于主运行基地模式下辅助运行基地基础设施,通过辅助运行机场的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人性化、简易化、节能化和高度集成化研究设计,研发主动防御系统,由人防变技防,构建创新的安全防控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运行安全”模式来改善规划设计辅助运行基地,达到主运行基地远程控制辅助运行基地、无人值守的目的,最终实现“智慧机场”运行,减少流通环节、人力成本与经营成本,全面提升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利用ADS-B监视设备对区域机场群进行全覆盖,真正意义上实现非接触与智慧化,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3.4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量化各智慧层级所侧重实现的智能能力,建立智慧飞行区的评价体系,横向表示六种智能能力,竖向的黑色箭头表示智能能力是逐渐递增的,并且每种能力划分为5个阶段.智能能力增长的过程也是系统可靠度和准确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最终整个飞行区的运行要达到安全可靠、准确高效.(1)对于主动感知能力,表现为从良好天气、单方向、某区域→良好天气、单方向、主要区域→良好天气、全方位、主要区域→全天候、全方位、主要区域→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的阶梯上升。(2)对于自主辨析能力,表现为从信息融合集成→信息处理分析→状态评估诊断→发展趋势预判→风险评价预测的螺旋上升。(3)对于自主适应能力,表现为从部分自适应→中度自适应→有条件自适应→高度自适应→完全自适应的阶梯上升。(4)对于动态交互能力,表现为单向、静态、非实时交互→多向、静态、非实时交互→多向、静态、实时交互→多向、动态、实时交互→全方位、动态、实时交互的阶梯上升。(5)对于自主决策能力,表现为单目标、单约束、静态决策→单目标、多约束、静态决策→多目标、多约束、静态决策→多目标、多约束、动态决策→多目标、多约束、动态、协同决策的阶梯上升。(6)对于自主行动能力,表现为自主运输→自主检测巡视→自主养护维修→自主地勤服务→自主应急救援的螺旋上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智慧通航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了智慧通航的明天更美好,研究设计基于主运行基地的辅助智慧通航机场群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资源整合、优化管理结构、智能应急、远程控制等方式达到无人化和非接触化的智慧机场群。不断提升通航机场自身核心竞争力,望有助于通航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华斌.智能视频分析在智慧机场的应用思考[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5):93.
        [2]向怡.探索智慧机场,打造高质量旅客服务品牌[J].空运商务,2017(11):38-39.
        [3]梅广明.基于区域管理的大型机场TOC运营模式[J].江苏航空,2015(2):29-31.
        [4]赵鸿铎,朱兴一,涂辉招,等.智能铺面的内涵与架构[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8):1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