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的“神医”——孙立哲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郭延茹
[导读] 摘要: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驻梁家河工作组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知青上山下乡与时代相结合,演变成了一场知青“改造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2.8万多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安插队落户,是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又一次来延庞大群体。知青们的到来,为延安的经济文化和医疗建设注入了活力,北京知青在延安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孙立哲就是赤脚医生的典型代表,面对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他励志学医,在简陋的土窑洞里为农民作了上千例手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医”。
        关键词:知青  插队  神医  医疗卫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城市来到农村,为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注入了青春活力,有的甚至于扎根当地,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脚下的这片沃土,他们有个特殊的名字,那就是“知青”。在圣地延安有这样一名知青,他每天背着药箱,行走于村落之间,为村民消除病痛,在简陋的土窑洞里为农民做了上千例手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他的事迹被刊登在报纸头条上,曾被毛主席钦点为全国先进知青典范,这就是窑洞里的“神医”——孙立哲。
        1969年1月,孙立哲和千百万知识青年一样,满怀激情,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同20名北京知青由火车转乘汽车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来到了陕北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落户。
        农村生活是艰苦的,艰苦到穿补丁衣,吃糠咽菜,住土窑洞,睡土炕,每天都要面对挥之不去的黄土粉尘,这种条件对于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来说是完全没有想到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些北京娃有的有了怨声,有的甚至开始谩骂,但孙立哲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毅然地接受磨砺,带着改变落后现状的理想,从小事一步一步做起。


        在贫穷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生病有可能就会面临死亡,老百姓们平时有什么大病小灾,基本都要靠自身抵抗力来与病魔斗争,身体素质好的还能挺住,身体较弱的可能就会因为小病而失去生命。孙立哲看到这种情况后,暗下决心,要为老百姓看病。刚开始的时候,他只能看一些基础疾病,不久后医术明显有了长进,开始了较复杂的手术,从阑尾到肠胃,再到后来的心肺、癌症、大脑等。1970年,全国开始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大队支部研究决定成立合作医疗站,大家一致推荐孙立哲当了赤脚医生。起初,他对医学知识一无所知,但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干劲和热情,经常是一边没明没黑地学习医疗卫生知识,一边热情仔细的检查病情,然后对症下药,仅一部《农村医疗手册》就先后翻烂了三本。年底,孙立哲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利用护送病人的机会在北京一家医院学习了几个月,在那里他很快就掌握了一些人体医疗的基本知识,而且还熟悉了麻醉、输血、消毒、缝合、引流等外科基本知识,回村以后,给乡亲们做了很多成功的手术,为贫穷落后、医疗条件较差的小山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一件件神奇事情的发生,让孙立哲成为了乡亲们心目中的“神医”。一天夜里,村里有户人家,婆婆跟媳妇打架,一时想不开上吊了。“断气”已经半小时了,但孙立哲接到病人后,首先采取了扎人中的办法,一点儿反应都没有。这时他想起来书上看过,哑门穴、人中穴和涌泉穴是人体三大奇穴,涌泉穴为急救穴,主治休克、昏厥、昏迷,于是用长针使劲往脚底板扎。扎着扎着,病人突然喉咙这儿“嗑”一声,有了反应,他赶紧做了人工呼吸。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病人竟奇迹般的醒过来了。孙立哲能治活“死人’的消息一下就传遍了远近不少村庄,结果周围村的老乡都来找他看病,医疗站外每天都挤满了人。
        1972年8月的一天,女患者郝玉英因子宫外怀孕,引起大出血,抬到手术室,已经严重休克,脉搏十分微弱,血压急剧下降,急需手术抢救。手术的关键是输血,可是小小的医疗站,没有验血设备,不能检验血型,怎么办呢? 经过仔细琢磨,最后他决定利用病人腹腔内的自体血进行手术抢救。当打开腹腔之后,满是鲜血,患者的血压急剧下降,最后完全量不到了,孙立哲凭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手术经验,果断勇敢地用手伸进病人的腹腔,摸到破裂的卵巢动脉,迅速结扎好,并嘱咐两个助手清理血液,并重新输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病人得救了,他多次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
        孙立哲曾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为窑洞里的“神医”,他从未驻足于优裕物质条件的城市和先进的医院环境,却在陕北偏僻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无数知青和孙立哲一样,把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传统不是守住的炉灰,而是热情的火焰传递。孙立哲的成长和辉煌,启迪我们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学习前辈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展望美好明天的同时,牢记昨天经过的苦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