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航空维修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张泉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教育部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
        济南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控制中心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7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教育部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航空装备的高速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相关航空机构及单位应当加强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使航空维修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好的人才支持。本文就新形势下航空维修人才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在航空维修作业过程中,设备故障的发生、维修技术的欠缺和维修人员的差错对维修作业的开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而有效开展航空维修工作也就十分必要,而航空维修工作的开展需要航空维修技术人才支持。所以,航空机构及单位应当对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加强重视,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航空维修工作的开展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1我国通航维修人才现状
        受通用航空企业本身盈利能力不足、工作环境艰苦等因素影响,航空器维修人员短缺、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航专业维修人员仅5000人左右。人员数量的不足进一步导致了从业人员来源复杂、年龄与知识结构不合理、适航和法规意识不强等问题,这给我国通航正常运行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制约了我国通航健康稳定的发展。从人员从业经历看,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通用航空从业人员工作3年以下的人员占到了44%;另外具有12年以上通航维修经历的人员虽然占维修人员总数的24%,但多数都集中在民航飞行学院、中信海直、校飞中心等高校和国有大型企业。从专业背景看,通航维修人员专业背景为航空或类似专业以及军航专业的比例之和仅为44%,表明半数以上从业人员专业背景有所欠缺。从年龄分布看,通航维修人员年龄30岁以下人数达到63.6%,新人较多。25-45岁之间的机务人员是一线支柱,经验丰富,持有执照,有签署权利,精力旺盛。25岁以下机务人员工作时间基本不超过4年,皆处于学习成长阶段。从持有维修人员执照情况,按照ccar-66部管理规定,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的航空机械专业又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别:涡轮式飞机(me-TA)、活塞式飞机(ME-PA、涡轮式直升机(ME-TH)、活塞式直升机(ME-PH)。通航作业任务大多数在目视飞行条件下完成,大多数的通用飞机没有装备大型运输机的现代化电子设备和电传飞行操作系统,对于通航飞机安全而言,机械系统的维修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通用航空公司,整机放行人员多为持有机械执照(ME-PA/ME-PH)的机务人员,持有电子(AV)及部件执照的人员占少数。从学历分布看,当前通用航空从业职工有1万多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者占5.3%,专科学历者占14.6%,中专含高中学历者占35%,其他均是高中以下学历。
        2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有效模式及途径
        2.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作为航空机构及相关培训人员,对于航空维修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性及作用应当加强认识,意识到其在推动航空事业发展方面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招收专业的培养讲师、建设实用的培训基础设施,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便捷、更实用的基础与保障。此外,在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基础上,负责培训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理论的研究,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及方法,从而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实用的理论支持及指导,促使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提升航空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
        2.2选择适当的人才培训方式
        为能使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更合理,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选择人才培训方式。

航空机构及单位内部应当定期开展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且在实际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将理论知识培训及技能培训相结合,并且要将技能培训作为重点内容,依托多媒体课件、实践操作训练等方式将高水平的维修技能及方法教授给维修工作人员,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维修技术,促使其更好地开展维修工作,提升其维修技能水平。另外,相关培训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结合维修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培训工作,对工作人员产生更大吸引力,从而使维修人员能够更好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提高其积极性,这对于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有利。此外,航空机构及单位内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及方案,使培训工作得以更有效开展,保证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好的作用,提升维修人才的培养效果。
        2.3完善业务培训教学资源
        根据部队业务培训工作和新型复合型维修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加强和完善各类培训教材、课件、专业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服务室、图书资料室等方面的建设。尤其要加强网络教学保障条件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同院校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开发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育和研究,为部队业务培训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2.4院校与企业协商进行课程设置
        教育部门要求的基础培训课程、民航局要求的基础、专业课程、实作课程要进行有机融合,哪些课程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哪些课程是在企业中完成的,做好课程的科学配置,有利于实用型维修人才的培养,同时做好院校与企业的利益分配,从根源上减少学生经济负担和第三方介入情况的发生。
        2.5完善航空维修技术人员的考核机制
        在航空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方面,完善人才考核机制意义重大。在实际维修工作开展中,对于维修技术工作人员应当加强考核力度,重点是要对其技能操作及实践进行培养,通过考核可更好了解工作人员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方法,使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有的放矢。另外,应当将考核结果与维修人员业绩及奖金相联系,从而督促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及能力,进而使维修技术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也就是人才培养能够取得更满意效果,使人才需求能够得以更好满足。
        2.6以校企合作方式促进通航维修培训健康发展
        鼓励通用航空企业、民航院校以及维修培训机构实行校企合作、资源互补。通航企业对于行业特点、未来发展趋势、用人需求等方面有高度的敏感性,通航企业可与高等院校大力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开放单位实践基地和培训中心,鼓励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建立与通航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本单位的培训平台作用,发挥企业的优势特点和积极性,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满足通航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通航机务维修人员在职复训新模式。除了民航局方应该前瞻性地开展好维修人员培训机制和要求的统筹规划,民航院校也应该更加积极关注产业发展,在通用航空维修新技术、维修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维修流程、维修可靠性管理、维修班组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
        结语
        航空维修工作直接关系到航空装备的完好率和出勤率,因而培养航空维修技术人才,以实现航空维修工作即安全又高效的开展十分重要。在航空机构及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注重航空技术维修人才的培养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航空维修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为航空维修作业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颜影,尚永锋.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8,13(7):92-93,121.
        [2]黄选红.探索机务维修人才培养助力我国通用航空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23-125.
        [3]桂建勋.创建新的航空维修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国际航空,2018(03):5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