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工作主要问题及管控建议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杨玲
[导读]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一些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连带波及到社会整体经济稳定、和谐发展的突发环境事件屡见不鲜。
        河源市清洁生产中心  517000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一些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连带波及到社会整体经济稳定、和谐发展的突发环境事件屡见不鲜。相应的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这对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善后处理以降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分析当前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好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的管控建议。
        关键词: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主要问题;管控建议
        1.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实际生活当中突然发生的,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构成严重的威胁以及伤害,或者是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问题,并且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环境事件。
        2.事件分级及响应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可以将事件的严重性以及紧急程度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以及一般四个级别,而对于这四个级别的环境事件在进行响应时也存在差别:对于一般突发环境事件,需要启动IV级响应;对于重大以及较大的突发环境事件来说,则启动II级、III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启动I级响应。
        3.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相关企业基本都能按要求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修定及备案工作,但是编制质量良莠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典型问题。
        3.1应急预案各组成文本职能不清
        企业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后,要组织专家和周边居民、单位代表对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以下对应简称预案文本、编制说明、评估报告、调查报告)等文本进行评审。预案文本是应急预案编制的核心,是处置突发事件或日常演练时的重要工具,文字、章节应做到精练不累赘。编制说明是对调查、编修、征求意见及推演等全过程的总体说明,做到简单明了即可。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有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后果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管理差距分析及完善措施和实施计划、划分事件风险等级等,要有详细调查结果、分析过程及评估结论。调查报告说清事件应急资源调查概要、过程及数据核实、结果与结论。其中,评估报告及调查报告是预案文本编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目前应急预案中普遍存在各文本职能不清、内容互相重复引用导致繁冗不精练等问题,其中企业基本情况、环境风险分析、环境应急资源等内容重复较多。
        3.2事件预案中关键内容缺失
        虽然大多数应急预案基本都能从可能的事件情景出发编制,但是经常有关键内容缺失的文本,有的部分事件情景及对应处置措施缺失或互相不呼应,有的甚至存在周边居民和单位无法获得事件信息等重大问题,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规定,后一种情形可以直接被评审组判定为不通过评审,需要重新编制完善后再开展评审工作。
        3.3预案文本实操性不强
        预案文本是全部应急预案文件的核心部分,其编制原则要求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协调性、实操性。常见以下几个问题:体系构成不合理。一般企业预案文本应以现场处置预案为主,但是有超大型或环境风险单元较分散的企业预案文本需要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或其他,普遍未能做到综合预案体现战略性、专项预案体现战术性、现场处置预案体现操作性。事件一般都是伴随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应当和安全生产等其他应急预案衔接,避免组织指挥、应急响应等环节独立而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导致无法操作。
        组织指挥机制不健全。体系构成人员安排不合理、职责不清楚,不能结合企业内部部门、人员实际情况编制。各应急处置小组不能明确日常及应急职责,职责有缺失或交叉重复现象。如某企业组织体系中现场处置组人员为安全环保科的机关工作人员且只有2人,未将基层工作人员纳入队伍。
        企业应急预案中对事件分级、预警分级、响应分级三个概念理不清。有预案文本将三个分级互相对应,导致概念混淆。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各方对事件定性一致,事件分级必须根据严重程度与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分级保持一致,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主要用于政府对事件的预判响应及事件危害程度最终定性;预警分级应根据发生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紧急程度及采取的响应措施将企业内部预警分级分为橙色(接警时事件可能发生而未发生)和红色(接警时事件已发生或由橙色预警升级)两个级别;响应分级是根据事件可能影响范围、造成的危害和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对应响应级别,通常分为Ⅰ级响应(社会级:污染超出厂界或企业自身无法处理,由政府主导处置)和Ⅱ级响应(企业级:污染在厂界内且能独立处理,由企业主导处置),层级较多的大型企业,在Ⅱ级响应级别内可以再次分级。
        应急响应中预警、处置等环节可操作性不强。应急响应是预案文本的核心,其编制质量直接影响事件能否成功处置。一是应急预案中存在将预警和处置混为一谈或者完全独立不能有效衔接的极端现象。一般认为,事件应急响应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接到报警时事件未发生但是有可能要发生,可以发布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预警行动予以应对,根据事态发展解除或升级;第二种是接到报警时事件已经发生,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两者是前后承接发展关系。二是应急响应责任人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与组织指挥体系中机构人员不呼应,存在“相关科室”“相关人员”等大量不确定性表述。三是现场处置措施不具体,无或未按要求编制应急处置卡。不能体现第一时间采取关闭、封堵、围挡、喷淋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无消防废水、废液等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内容。应急处置卡没有按照人员职责岗位和事件演变情景进行分类。四是应急监测方案制定不详细,监测因子、布点方案等内容只做原则性规定,缺失应急监测技术支持单位。
        4.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工作管控建议
        4.1企业加强预案管理
        企业应重视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工作,组织专人负责应急预案管理,在编制过程中做好质量把控,全程参与审核,确保应急预案质量过关、可操作、可执行。定期组织公司员工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确保预案组织体系内人员能各司其职,熟悉预案内容,能按照预案要求熟练开展预案演练。组建完善的应急团队,保证在企业发生重大环境危机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危机的有效解决;另外,对于应急团队的建设,也可加强专业化建设,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团队管理与技术指导,提升团队决策力与行动力。
        4.2强化应急管理支撑
        环境管理部门可出台规定,明确哪类、多大规模企业需要编制应急预案,也可出台具体企业名单,督促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加强预案备案的审核,提高企业预案编制的质量,一旦发现弄虚作假,按照要求进行处罚。
        政府部门也可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对可能存在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可采用不定期抽查、现场检测等方式督促整改落实,以降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风险;可加强多部门协同响应机制,将可能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连接,例如对于气象管理部门、水利部门、交通运输、消防以及医疗管理部门等,加强相互之间的连接,加大多部门之前的演练合作,从而保证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进行及时联动
        4.3建立健全预警防控机制
        管理部门可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防控,认真的做好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与管理工作,从而有效的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降低其发生所造成的危害。为更好地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的有效预警,就需要建立健全预警防控的机制。首先,在企业系统中可以建立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将督查督导工作落实到位,确保企业应急预案高效执行;然后是对企业中存在危险的物质等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例如化学物品等,要加强防控监管,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在进行预警防控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企业中存在风险的部位进行排查,建立有效的排除机制,并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另外,在环保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中,加大企业应急预案的预案演练与预案配合,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应急预案的演练中,提高企业应对事故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存在的突发环境事件也在不断地增多,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存在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当加强预防以及控制,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团队,从而保证在发生问题时能够进行及时处理,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对人民及企业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边归国,肖毓铨.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6,8(2):126-130.
        [2]袁雪竹,张晓惠,陈红,等.化工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31(1):9-12.
        [3]李超,贾倩,曹国志,等.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5,41(4):15-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