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骥
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 405408
摘要:我国现行语文教材主要由“文质兼美”的选文构成,是师生开展语文教学的依托和凭借,如何处理教材选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本文立足当下一线阅读教学困境,正确审视选文功能价值和教学目标,并基于教学探索实践,提出选文处理的四点策略。
关键词:功能价值;学习目标;选文处理;策略思考
一、命题提出的缘起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用教材(选文)教而不是教教材(选文)”,明确地指出要将选文放到途径和手段的位置。然而就一线教学实践来看,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教师“教选文”的现象依然普遍,想“用选文教”却不知怎么教的也不在少数。我们遗憾地看到,阅读教学几乎成了师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阐释、欣赏、探讨,教师帮助“解”了“牛”却忽略了给学生一把“刀”,学生得到了“鱼”却未得到“渔”。长此以往,学生未能在漫长的阅读教学中习得一套系统的、理性的、富有指导性的经验和技能,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并未得到实质提升。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材选文的功能价值和选文教学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选文作出适宜的处理。
二、对选文功能价值和学习目标的认识
对于选文功能价值的认识,专家学者多有明确论述。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倪文锦、谢锡金两位先生主编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说:“选文主要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例证(例文),而成为教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或途径。”王荣生教授在其论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也这样解释:“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补进经验性的感知。感知教具并不是教与学的目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这些名家的论述中可以得到启示:这些“文质兼美”的选文是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学生练习阅读技能、获取阅读经验的素材,是学生如何作文的例子和范本,是学生展开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的材料。
选文之于教学的功能价值决定了教学选文的目标。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明确指出:“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培养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对选文内容本身进行深度的理解和阐释、创造性地欣赏和探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但却不是选文教学的目标。教学选文,师生必须要站在学理的高度审视选文,挖掘选文的教学价值,或教语文知识,或教阅读方法,或教作文技能,或展开思维训练。
反观一线教学实践,我们似乎都喜欢将选文作为教学对象,而并未将其放在凭借和手段的位置。师生不厌其烦地从选文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结构思路等角度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不可谓之不勤,文本解读不可谓之不深,课堂氛围不可谓之不浓,然而,教学了很多文章,花费了很多课时,学生依然不会阅读,依然不会作文,习得的语文知识依然不会迁移运用。
三、选文处理的策略思考
针对具体的选文而作出独特的加工处理,或基于具体的课程内容而适宜地运用或重构选文资源,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一)随文而教,依体而教
不同的选文有不同的语言架构和思维逻辑,也就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价值,阅读时也就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加强文本解读,根据选文的特殊性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而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然而,选文虽然各具特色,但某一体式的文章自有该体式文章的普遍特点,教学这种“类型文”我们大抵都可以按照这一类文章的共性来展开教学。
比如说明文阅读教学,我们大抵都可以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特点等角度展开阅读教学和学法指导,而小说阅读,则可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主题等角度展开阅读欣赏,帮助学生获得小说阅读的基本经验和技能。
(二)多元探讨,一文多教
朱绍禹先生在《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中说:“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同一篇选文,学生可以习得种种不同的语文知识、阅读经验、作文技能。文章是“字、词、句、篇、语、修、常、逻”的综合呈现,因此,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选文就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教学某些意蕴丰厚、具有多功能价值的选文应进行多元探讨,充分发挥其“例子”功能,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如《师说》一文,教师既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实词、虚词的材料,也可以把它作为探讨如何“学于师”的引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该文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完成批判性文章的模式建构。如此多元探讨,一文多教,对于整合语文知识,积累阅读经验,促进运用迁移,提升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又如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一词,鉴于词中个别语句不好理解,教师则可以结合语法规则,根据这些语句结构的对称性和描写的情境性,引领学生掌握如何读懂古诗词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把该词作为引导学生描绘画面、品味语言的绝佳材料。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对同一篇例文,做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分析、阐释,使人们不同方法的魅力和它们多元互补的功效,也切实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含蕴丰厚。”
(三)精准角度,突出重点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对某些选文作多元探讨、一文多教的处理是必要的。但对于大部分选文来说,要么不具备多方面的教学价值,要么不适宜“做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分析、阐释”。教师则应根据选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找准某一个角度,确定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一明确任务展开教学。事实上,一篇选文的教学目标如果太多,内容太杂,其效果往往是大打折扣的。相反,目标单一明确,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力求做到一课一得,学生才记得牢,理解得透彻,经验技能才易习得。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节选)一文,教师可以把该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习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围绕该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从环境、情节、直接描写、他人视角等多角度展开探究,力图将“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技能体系化,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一文一得”。
(四)多文观照,比较强化
为了帮助学生习得某一语文知识,养成某一阅读经验,提高某一作文技能,我们可以借助某一选文来完成该目标。然而,由于“例子”有限,材料不足,学生并未在该目标上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技能的熟练运用,教师可以改变单篇教学的惯性,整合或重组相关选文资源,从同一角度加以刺激强化。如,在学习“说明对象往往在题目中呈现”这一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三篇文章的题目;为了强化“作者往往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教师则引导学生研读《敬业娱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四篇文章的第一段。
然而,对于某一知识,“单用一篇例文往往还不足以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往往还需要用不同变式呈现语文知识的内涵”。也就是说,某一知识具有深广的内涵,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辨别区分,那么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文章变式来对学生进行比较强化。如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具体地理解“用典的形式和作用”这一语文知识,教师则可将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多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在辨别中厘清用典这一手法在不同的不同语境下的不同作用,并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5]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