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及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  余小燕 牟芮冉
[导读]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余小燕  牟芮冉
        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内容提要: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由于课程标准中没有对小学文言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小学文言文教学缺乏明确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试着从统编版古文编排特点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分析古文教学目标,提炼出以下教学策略:一、多种朗读、以读促悟的诵读策略。二、注重迁移,丰富积累的积累策略。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短小浅显的文言文经典句段和文言小故事,如经文、散文、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歇后语、民间谚语、名人趣事、成语故事等等,都称之为“古文”。
         查阅《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古文教学的要求可以知道,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而对小学的古文教学却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古文时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试着从统编版古文编排特点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分析古文教学目标,提炼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精准教学方向
        统编版语文从三年级开始,一共编排了14篇古文篇目(包括一篇阅读链接),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南辕北辙》;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六年级下册的《学弈》《两小儿辩日》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统编教材的古文教学主要有以下目标:
        (一)激发文言文阅读兴趣,感知文言文语言特点
        在14篇古文中,除了《古人谈读书》一文外,其余13篇都是故事性的文本。故事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只是运用更简洁明了的语言方式来表达。熟悉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却稍加努力又能克服阅读困难,这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文言文简洁凝练的特点。由此可知,统编版的古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于运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二)梯级朗读引导,丰富语言积累
         小学13篇文言文中,除了《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书戴嵩画牛》外,都明确提出了背诵的要求。“背诵课文”,是丰富积累,也是强化和内化文言文阅读的语感。由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故事感强,又富有生活气息,十分适合朗诵积累。加上儿童对音韵和节奏的感受更敏感,背诵文言文能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
        综上可知,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启蒙,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体会乐趣,丰富语言积累,为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中可以投放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基于儿童和教材特点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文言文启蒙的重要时期,要消除儿童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强化语感,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把握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一)多种朗读,以读激趣
        小学阶段选入的文言文都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具有简洁凝练、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特点,十分适合诵读。传统的串讲将文章割裂分析,破坏了文言文的趣味性,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与儿童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认知特点相违背,不利于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因此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要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在读中体悟。


        1.挑战朗读,激发斗志
        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开课之初,教师可以创设挑战情境,以此提升学生的专注度和诵读激情。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开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你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文章类型——文言文,就是古人用他们那时候的语言写成的文章,你们敢不不敢挑战读一下呢?”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书中文言文的横排版,在学生读后,要及时鼓励:“这么难,你们都会读,我要增加难度了,还敢挑战吗?”再出示文言文竖排版让学生读,并评价到说:“连古人竖着读书的方式你们也掌握了,相信文言文的学习难不倒你们,真了不起!”在小学高段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尝试升级难度,如去掉标点符号再挑战读等。
        通过挑战式朗读,学生在最基础的读中,不仅快速集中注意力,也逐渐建立起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2. 节拍伴读,体味韵律    
        文言文本身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这是多数白话文不具备的教学优势。而儿童对节奏和韵律有较强感受力,学习环节中加入适当的身体律动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设计拍手或轻拍桌子的朗读环节,不仅改善小学生一节课中注意力疲乏的问题,也能丰富文言文的诵读形式,增加诵读的趣味性。
        3.角色演读,身临其境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虽然篇幅较短,但内涵丰富,常常具有较深刻的思辨性。如《杨氏之子》一文,寥寥数语,杨氏之子的聪慧形象就跃然纸上,要想学生真正体会文中内涵,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根据课文,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分角色表演,在一问一答中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心理活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慧形象。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读的趣味性,也能更好理解内容。
        (二)注重迁移,丰富积累
        由于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较少,加上教师教学上没有充分预设,学生很难领略到文言文学习的独特魅力。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的具体情况,从开课、课中及课后不同时段,对学习内容进行迁移拓展,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积累。
        1.开课拓展,寻找关联
        精心设计的开课,不仅能够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在课内外知识的链接点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如在教学《精卫填海》就可以这样开课:“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写下一幅对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讲述了项羽攻秦的故事。渡过漳河后,他命令士兵把船砸沉,把锅砸碎,只带三天粮食,表示夺取胜利的决心。下联讲述了勾践雪耻的故事。被吴国打败后,他睡在柴草上,每天尝一下苦胆,用以警醒自己,展现发愤图强的毅力。相信你们一定很佩服不畏艰难的勾践,相信学完今天的课文,你的偶像又会增加一个。”
        这样的开课,向学生渗透了本课人物品质,又为学生进行了相关文化知识的拓展,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2.课中补充,丰富内容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可对部分古今意义词语进行适当补充,为学生拓展的阅读做铺垫。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学生理解“汤”即热水时感受到与现在词语的含义相差甚远,教师可进行前后知识及课外拓展说:“这样的词语还有妻子(指妻子和儿女)、书(画)等,以及《守株待兔》中的‘走(跑)’,这些词语叫做古今义词。”
        3.结课拓展,延展阅读
        小学阶段书中学习的文言文篇目较少,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当课的学习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言文,如学习完《守株待兔》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等篇目。也可以为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选读《小古文100篇》冯梦龙的“三言两拍”等书。既可以丰富文言文的积累,又可以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广泛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感受文言文魅力,在渗透熏染中培养阅读兴趣,丰厚文化底蕴了,就是比较成功的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