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浙江省宁海县银河小学
【摘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依旧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同主题在不同年段体现不同的层次。同主题教材存在共通性和差异性,一线教师常常不容易分清同和异,会出现把重复教学内容的现象。如何做到精准施教?不妨在差异中寻找共通性,把握内在联系,为精准施教提供方向;在共通性中寻觅差异性,理清教学层次,确保精准施教;再者通过教学手段的有机衔接,助力精准施教。在此,笔者以《父母多爱我》与《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两文为例来阐述教学理念。
【关键词】精准施教 螺旋上升 异中寻同 同中觅异 有机衔接
精准教学最初触达小学教育,是希望通过设计测量过程来追踪小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提供数据决策支持。在此,笔者把精准教学延申到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中,定义为精准施教,旨在找到同类主题教学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准确把握教材和学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019学年,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进,教材内容进行了大换血,但课程依旧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同主题在不同年段出现,同主题中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有相似之处,一线教师常常不容易分清同和异,会出现把重复教学内容的现象,没有体现螺旋上升的层次性。怎样准确把握教材,成为一线教师在面对同主题教学内容时的困惑。
目前,这样的课型有许多,比如,一上《玩得真开心》和一下《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二下《健康游戏我常玩》都有内容的交集,分别涉及到“怎样玩”、“玩什么”这两个话题。同主题教材内容在不同年段,难免会存在交叉、重叠、螺旋上升的现象,那么共通性和差异性是首先要面对的,这是实现精准施教的关键。为了深入阐述笔者的教学理念,就以家庭生活主题下的两篇课文《父母多爱我》与《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两篇课文为例,做一对比探讨。
一、异中寻同,把握内在联系
实现精准施教,我们需理清教材的差异性。而差异是建立在两者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因此,理清差异性的前提是找到两者的共通性。共通性,即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好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减少过多重复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精准施教的前提。在此,笔者从 “课标、课题、文本”三个方面寻找两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教学提供方向。
(一)吃透课标,寻找相同的内在联系
课程目标指出:“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备课时要了解这堂课所存在的整一个体系的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处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纵观这两篇课文,他们指向的问题域都是“我的家庭生活”,而课程目标中对“我的家庭生活”教学的总体目标分为高低两段。

从价值导向来看,三上《父母多爱我》与四上《少让父母为我操心》同属于中段的教学总体目标。当我们把同主题交材放在大目标中去,我们可以理清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并牢牢掌住了教学方向的舵。
(二)对比课题,寻找相同的学习主角
《父母多爱我》、《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课题中都出现了相同的词语“父母”与“我”,两文主角便粉墨登场。由此一来,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便可以确定所有的环节设计都是紧紧围绕主人公“父母”与“我”展开。由此一来,我们在选取教学资源时,两文可以做相应的共享。
(三)研读文本,寻找相同的活动形式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文在内容和情感线上有重叠、交叉的现象。从内容上讲,两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提到了“父母做了哪些事”,阅读角的两篇文章也都写到了父母感人的故事。再看两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前者是理解父母的行为和做法,后者是多从父母的角度想问题,都提到要理解父母。从情感线上看,也都是围绕我与父母之间的爱展开的。两篇课文都以父母的爱为基点,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之心、感恩之心,增进彼此的亲子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相似的教学手段。
一、同中觅异,理清教学层次
当我们理清同主题教材的内在联系后,在共通性的基础上寻找差异性,能更
好地体现课堂教学螺旋上升的层次性。笔者从 “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情感线”来寻找差异性。
(一)观纵目横篇,梳理教学目标之“异”
所谓“纵目”指的是纵向观察整个学段,也就是一到六年级所涉及到的所有同主题的教材。“横篇”指的是横向比较两篇文章的板块安排。接下来我还是以这两篇文章为例。虽然两文在长期目标上处于同一学段,但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对比两文的课时内容,笔者发现他们在三维目标上的设定是有所区别的。
1.罗列主题课文
纵向观察整个学段, “我的家庭生活”所涉及到的年级及内容罗列如下: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家庭的记忆》;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五年级下册:《读懂彼此的心》、《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弘扬优秀家风》。
从上述罗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层螺旋上升的关系:初步感知家人的爱,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细究父母对我的爱→我为父母来分担,提高家庭责任感→一家人团结一心融为一体。
罗列子篇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的来龙去脉。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过深或过浅,教学目标的提前或置后。
2.梳理教学层次
同一学习主题在不同年段,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因此,横向比对两篇课文的板块安排,来梳理教学层次。以两文的第二板块为例:《父母多爱我》第二板块内容是“多一些理解”。
《父母多爱我》着力于感性认识,注重情感上的疏导。《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着重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重在行为上的指导。
3.提炼年级目标
通过纵向罗列主题篇目,以及横向梳理教学层次,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提
炼年级目标。笔者再结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及相关年级的教学参考,尝试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二)比对提示语,揣摩教材意图之“异”
文本中的提示语往往有为理解文本搭建桥梁的作用。因此笔者以为对比课文的提示语也是对理解编者设计意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两篇课文所处的单元都是围绕“爱”展开的。由于出现在不同年段,所以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提示语言也有所细微的差别。让我们来看看。
1.比对提示语一,教学的广度上有所提升
三上中提到“父母每天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四上中提到“让我们了解父母都在做些什么。”
分析提示语一与紧跟在提示语一后面的表格,发现学生关注的广度尤为提升:三上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是“每天”,意在让学生去观察父母每天都为我们做的点滴事,比如照顾我们日常,陪伴我们运动、学习等普普通通的事。四上提到的了解父母都在做些什么,去掉了“为我们”、“陪我们”,显然对父母了解的面则要更广一些。需要去了解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留心发现,在我们睡了之后,他们还要忙些什么,在我们上学去的时候,他们又在忙些什么。通过发现,学生们了解到父母除了照顾我们,他们还要工作赚钱养家。
2.比对提示语二,教学的深度有所区别
提示语二:《父母多爱我》提到“父母为我们做的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里面都藏着对我们的爱。你能发现这默默的爱么?”《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提到“当和父母在一起时,你留意过他们在忙些什么吗?仔细观察,体会他们的辛苦。”
这则提示语告诉了我们两次观察背后的落脚点有所不同。前者抓住了“默默”,学生在父母每天为我们做的普通的事情背后,去寻找他们藏在这些事中的爱,感受到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对我们的关心、爱护、期待等。后者则更侧重于“辛劳”,学生关注父母在各个时间段所做的事背后,去体会他们为之付出的汗水和辛苦。
(三)关注阅读角,牵出情感线索之“异”
基于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中添加了许多贴近儿童生活的,令儿童感动的、有魅力的文本故事供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充实我们的情感。由此一来,教师应读好两篇文章的阅读角,牵出故事里情感线的差异。
《父母多爱我》一共出现了3篇文本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妈妈的爱”、“父母的一封信”。 例如第一个阅读角:“妈妈喜欢吃鱼头”,通过对妈妈细微的一个挑鱼刺的动作,以及全家人对吃鱼的任务分配中来展现爸爸妈妈默默的爱。通过解读,我们抓住“默默的爱”来确定情感线。这跟上文提到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这一情感目标相符。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共出现了2篇文本故事:“爸爸,您辛苦啦!”、“访问实录”。“爸爸,您辛苦啦!”从女儿观察到的爸爸一天24小时的状态,来感受爸爸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的成长,辛苦的付出。通过解读,我们抓住“激发学生对父母辛苦的付出懂得感恩”这一情感线。这跟上文提到的“激发感激父母,孝敬长辈的情感。”这一情感目标相符。
细细品读两篇课文中的阅读角,情感线的差异性便能清晰地拎出来了。
三、有机衔接,实现精准施教
同主题教材内容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当我们理清他们之间的同异之后,对同主题教材做相应的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中也有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同主题教材的知识、框架有了纵向认识、横向比较。在此,笔者将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素材三方面来阐述有机衔接。
(一)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
学生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会有“陌生感”,这对学生走进教学内容起
到了一定的阻碍性。因此,做好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可以大大消除这一种“陌生感”。往往在同主题教材中,前一课教学终点是下一课的教学起点。因此我们要关注前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终点,为下一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做好内容上的衔接,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上会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父母多爱我》第二课时的末尾,是分析一封信,来深入理解父母。在信的末尾写道:“爸爸愿做你的大朋友,以后与你交流时多一点耐心,多抽出一点时间陪你玩。希望你的生活多一点笑容,多一点阳光。”再看四上《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开始是了解父母平时在忙些什么。如果我们有了前后衔接的教学理念,在三上分析完信以后,可以留下这样的问题:“爸爸妈妈也想多抽一点时间陪你玩,可见他们平时真的很忙,他们到底在忙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四年级的再做深入探讨。”这小小的一个问题,既让孩子们对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做好了提前的心理接受,在课后有心的小朋友更会去观察父母平时都在忙些什么。经过一年断断续续的观察,四年级再上新内容时,他们既容易接受,又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
(二)学习方式的延续和变通
同理,在学习方式上也可以做一个相应的延续,但是由于年段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因此再延续的同时还应作出变通。例如,在执教两课时,笔者都用了“算一算”的学习方式。但是两文教学目标落脚点有所不同,因此用“算一算”的方法,也应根据环节目标的设定来做相应的调整。
《父母多爱我》中,以下图的方式来推进“算一算”的学习方式,最后引导学生感受这庞大的数字背后藏着的是父母无数的爱呀!

然而笔者用同样的方法来上四上《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中,但是他们的回答都是“父母真爱我,父母是因为爱我才做这么多的”。这样的答案完全与教学目标不符。于是笔者将“算一算”置前并做一定调整,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算一算自己这十年里为父母做的事时,由少到多,十件的请举手,五十件的请举手,一百件的请举手。到最后,班级里举手的人数寥寥无几,再与黑板上的庞大数字形成对比,从而引起学生们心灵深处的震撼。原来这短短十年里,爸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而我们却做得这么少,形象直观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
(三)学习素材的再利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每堂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呈现丰富的教学素材是从无数的素材中搜集、筛选出来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同一题材中,如果所用教学素材也能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便是对素材的利用最大化。接下来,笔者选取板书的再利用这个点来阐述。
在这两堂课中,笔者都尝试了天平的用法,试图用同样的板书形式来支撑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中,笔者在天平的一边贴上爸爸妈妈为我们做的一些事,使天平倾斜。家庭、工作的重担压垮了父母的肩膀,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学生边说,教师根据回答写在小纸条上并贴在天平的另一边。最后使天平慢慢恢复平衡。

爱的天平,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只要双方都能为爱为家作出了贡献,爱的天平就能平衡,家就能和睦美满。在《父母多爱我》中,同样也可是使用天平,但用法不同。天平的左边贴上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天平的右边贴上我在父母的关爱下享受到的,比如:温暖、整洁、健康等等。天平的支撑点则是用默默的爱的细节支撑起来,例如动作、眼神、语言。
随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全面铺入,在我们拿到新教材时不要急于去设计教学,可以翻阅前后相关联的同一题材内容,了解清楚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把握手中的教材,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设计的雷同。由此一来,便能更好地实现精准施教。
参考文献
﹝1﹞郑玲雅.品德学科教学素材筛选与有效利用例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4(9):18-21.
﹝2﹞陈怀凤.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不同学段同主题教材的实践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17/01
﹝3﹞蔡玉芝.浅析思想品德课阅读方法[J]. 卷宗, 2014(8期):109-109.
(4)王小凤.课程因整合而精彩.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8年第08期
胡媛媛 宁海县银河小学 315600 13738859437 wxi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