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育新人 教育谱新篇 -----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何祖英
[导读]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何祖英
        兰州第六十一中学    甘肃   兰州   730060
        摘要: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构建课程  完善评价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但如何将劳动课程落实到学校,如何让孩子们切实的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如何开发出具体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近几年在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近些年出于课业负担重、安全考虑、学校不重视、家长不支持等方面原因,劳动被弱化、淡化,劳动教育更是没有上升到学校课程层面,这是事实。家长、学生、学校都要深刻反思,我们不能培养那种只会考试,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当然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复杂的教育形态,绝不能走“课上听劳动、课下看劳动、网上玩劳动”的老路。而应紧紧围绕劳动教育师生共育的“双主体性”。即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需求与愿望,又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切实有效开设相关劳动教育课程。
        基于此,兰化一中新区校区以“和谐生态”的理念为指导,依托新区校园独特的地理环境,确立和创设了种植劳动课程。我校切实遵行、贯彻相关理念,分别从方案制定、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路走来,收获良多。
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在前期充分调研、走访之后,我们研究决定在兰化一中新区校区先行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农作物种植。学校条件得天独厚,校园面积占地220余亩,是一所全寄宿制公办学校,不论从学生人数,还是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占地面积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当前高中全面育人指导方针,学校率先于2020年启动了劳动教育必修课---菜园种植劳动课程。学校将公共区域的5、6亩荒废的场地分给了年级、班级。这些场地大都分布在学校围栏内侧,杂草丛生,无人问津。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原本荒芜的场地,变废为宝,规划重整,变成我们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计划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新的生机。学校建有标准化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还配有标准化组培室,这为后期育苗、研究植物生长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其中,老师、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对未来我们都充满了期望。


二、春种秋实   初见成效                       
         学校组织全体老师不定期开展学雷锋等义务劳动,为孩子们平地、除草,田间指导。依托生物组培养育苗,成立教师指导团队,指导种植和田间管理,三、四月份孩子们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种子、幼苗,在农业技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种植,孩子们不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期间,还学会了撒种、浇水、施肥、拔草、除虫等劳动技能。师生们一起顶着烈日平田整地、种植蔬菜。同学们还给自己班里的菜地起了不同的名字,“颜值自留地”“开心农场”“东篱园”“彩虹园”这一个个富有个性化的名字背后,是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美好期望。他们争先恐后的种植、浇水、养护。在老师、学生们精心呵护下,原本是校园周边的荒地,如今被划分成多个经纬交错的田间地头,每块地里都是绿油油一片,种上了各种蔬菜和农作物,黄瓜、西红柿、辣椒、草莓、油菜……遍地都是。经过几个月的科学养护和辛勤养护,各班绿植蔬菜长势喜人,有青翠欲滴的小白菜、有顶着小花的黄瓜、有亭亭玉立的向日葵,让师生们感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欣喜。有位当地农业专家看过我们的种植成果后说道:“新区的土地盐碱化过重,种子出土率是不到50%,成活率不到50%,挂枝结果率不到50%,你们的精心呵护打破了这一概率”,面对赞誉,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奇迹的背后是老师和孩子们的汗水浇灌和辛苦付出。
三、构建课程 完善评价   
         有付出就有收获。学期末,同学们终于迎来了大丰收。本次劳动课程通过平田整地,地膜种植,浇灌除草,收成出售,食堂自销等环节的设置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绿色种植理念的熏陶和爱护环境等德育情操的渗透。历经几个月,各班蔬菜长势喜人,各班自留地结出累累硕果。大部分蔬菜都已成熟,学生把小小的萝卜当礼物送给老师,把蘑菇拿到了食堂炒菜烹饪,孩子们用自己种植的油菜在食堂兑换了一个桃李瓜果,全班同学一起享用,其乐融融。
        除了看的见得累累硕果外,孩子们还通过劳动课程培养了吃苦精神,增强了协作意识,收获了心理健康,强化了节约意识,也更加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很多当地务农出身的物业工作人员被学生聘请成“土专家”,过去学生眼中不起眼、干脏活的民工被同学们争相聘请,劳动人民受到了学生们的礼遇和尊重。
        文字书写的知识只能永远封印在冰冷的课本里,但我们的教育却是有温度的,我们的语言可以让冰冷的文字鲜活起来,我们的行动可以让一个个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温度,而劳动教育更是一种开放的、因人制宜的辛福教育,是教会青少年以劳动获取辛福生活,以智慧劳动创造生活,是具有经验性、先进性、前置性的人生核心素养培育活动。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更是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让我们向全世界的劳动者学习,向他们致敬。
参考文献:
[1]冀晓萍.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
[2]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 (7): 89 - 94.
[3]王毓珣.对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5 (16):27 - 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