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刘梦蕾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真正有效的教学,关键在于 “创新”。
        刘梦蕾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第四中学   831200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真正有效的教学,关键在于 “创新”。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首先自己就要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让创新在教师头脑中成长起来;创新设计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
         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范畴
         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规律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让创新在教师头脑中成长起来
         《新课标》中将信息技术定位于立足实践、注重创新、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一门课程,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
         二、营造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的。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已不再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如在学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课时,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最新的软件系统。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上网在百度搜索中搜索关于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
        三、创新设计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1、灵活结合教材,大胆对教材进行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信息技术教材又滞后于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对教材进行创新设计,注重挖掘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进行加工、编排入教材。如:我在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材PHOTOSHOP图像的处理,我发现教材过于滞后,PHOTOSHOP软件还是6.0版本,软件中的工具滞后,教材活动没有连续性。而我校计算机教室安装的是较高版本,能突显出PS处理图像的强大功能,教材侧重于技术而情感渗透较少。于是我将教材改为 ——美丽校园我的家,学生对熟悉的校园,展示的角度也各有千秋。通过教学实际,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及时,更能吸引学生对教材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任务驱动”法探究问题,激活思维:在每一节课都安排适当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信息技术课堂动起来
        1、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探索发现的热情。如我在讲授《计算机病毒》时,由动画引入,把计算机病毒人物化,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特点、破坏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一堂课的开始能做到激趣引题,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2、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例如,在教授FLASH工具的使用时,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一幅海底图,一条小金鱼孤独的游来游去,假如我们就是这只孤独的鱼,我希望……这时同学们纷纷发言“我希望有水草”“我希望有贝壳”“我希望有鱼群” ……同学们相互启发,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还可以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的背景图。学生这时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最后我将画得好的作品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展示。整节课,我将学习新操作技能融入绘制美丽的背景图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让学生在想象、兴趣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践活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途径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学生的能力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如要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不仅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就如学游泳不亲自下水,是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发展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热情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操作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发挥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条件,也是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如在讲解《多媒体信息的加工》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操作。对视频编辑比较熟练学生来采集视频、对图片处理内行的学生来编辑图片、对版面设计善长的学生搞版面设计……这样学生之间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进行了自动分组,各组内部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讨论环境,各组之间又形成了友好竞争的气氛。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当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方法很多,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前进的路上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成绩与失误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浪中,在这信息变化万千的世界里,让创新之花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 张德锈编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范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