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夏腕珠 冯云舟
[导读] 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与康熙帝出关东巡途中,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夏腕珠  冯云舟
        双流区西航港小学   
        文本解读:
        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与康熙帝出关东巡途中,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上片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曲折漫长,下片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狂风卷地,铺天暴雪的情景。在教学时除了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含义,想象词中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词人虽思念家乡却身不由己的无奈心情,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反复的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进而体会词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词的情感内涵。
2、通过想象画面、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虽思念家乡却身不由己的无奈心情,感悟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切。
3、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而体会叠词在古诗词中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在想象画面、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虽思念家乡却身不由己的无奈心情,感悟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课件出示三句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2、请生读
3、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思乡之情)
4、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词——《长相思》
5、解题、质疑:
(1)“长相思”是词牌名,除了这个词牌名外,我们曾经还学过以“忆江南”“卜算子”“西江月”“清平乐”“浣溪沙”等命题的词,同学们猜一猜,以这样的词牌名命题的词一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对家乡、对重要的人的思念之情)
(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作者思念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长相思?......)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问题到这首词中去找答案吧。
(3)我们知道了这首词的题目大概的意思,那这个题目该怎么读比较合适呢?(强调长字读)齐读课题
6、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近代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出示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十九岁成为贡士。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又文武双全,成为了康熙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很受皇帝的赏识。他还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二、初读《长相思》
1、请大家自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提醒读音:ɡūo聒   ɡēnɡ更
2、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评价。
3、出示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朗读,这次要读出韵味。
三、读懂《长相思》
1、再次自读这首词,读的时候结合右边的注释和书上的插图,试着理解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
师补充不易理解的词
1>程:道程,路程。
2>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
3>更:ɡēnɡ,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4>故园:故乡,家园 。
5>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3、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4、师出示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四、感悟《长相思》
1、写这首词时,作者身在何处?(身向榆关那畔行,他们正马不停蹄地向着关外进发)
2、师相机补充写作背景:
词人纳兰性德是皇帝宠幸的一位大臣,在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灵。词人随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
3、作者通过这首词描写了和皇帝一起出巡的经历,他都写到了哪些经历呢?哪些句子描写到了他们出巡的经历呢?
(写到了他们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往关外进发,夜晚在野外安营寨扎,路途中饱经风雪的经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4、从作者描写的出巡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此次出行路途遥远,环境恶劣,非常辛苦)
5、请同学尝试通过朗读体现行程的艰辛。
6、作者在描写路途遥远时说“山一程,水一程”,为表现气候条件恶劣用了“风一更,雪一更”这样的写法,大家发现几句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体现路途遥远,气候恶劣)
7、还有许多诗文中也用到了反复的手法来表情达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用到反复的诗文)
长相思
 五代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8、这首词里哪些地方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一重山,两重山  菊花开 菊花残)
9、师小结:这首词作者用到了反复的写法,写了他和皇帝一行人出巡途中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险滩急流,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一路上非常辛苦,我们可以说此时的作者是身在征途。
边想象画面边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10、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他虽身在征途,但是他的心在哪里呢?你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他的心在故乡  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可以知道)
11、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1)同学们,在作者艰辛的出巡路途中,他又会想起自己曾经在故园和谁一起做了什么难忘的事情呢?
  (他和妻子一起坐在园中看美丽的景色
他和孩子在园中玩游戏、放风筝
他和朋友一起在园中把酒言欢、谈天说地......)
12、作者在故园,在家乡的日子是怎样的呢?(快乐、幸福、温暖的)这与他此刻所处的恶劣、艰苦的征途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同学尝试通过朗读读出这种鲜明的对比。
五、拓展《长相思》
1、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的矛盾心情,既然作者心系故园为什么不回去呢?
2、作者虽文武双全,颇得皇帝赏识,但是在这首诗里我们也感受到了他的无奈、他的矛盾。通过配乐朗读读出体会到的情感
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意气风发、文武双全的纳兰性德,和他一起经历了艰辛的伴驾出巡,也感受到了他对故园深深的思念。课后请孩子们读一读《饮水词》,感受不一样的纳兰性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