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蓉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前进小学 476000
摘要: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迅速提高阅读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要“依赖”“亲子阅读”这一有效的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阅读环境的布置、阅读书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的选择及阅读时间的掌控、阅读目标的合理定位等将成为提高“亲子阅读”的效率中重要因素。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亲子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小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家庭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的效率,最好是从父母、从家庭开始。
一、创设的良好的阅读氛围
1.参与到读书中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是孩子模最早、最多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有读书的好习惯,必然会促进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如果能够率先垂范,经常阅读一些书籍,或者是期刊杂志,对孩子的影响肯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记得与班中的一个有“阅读吃力”的孩子聊天时,他恳求我说:“老师,我的妈妈一天到晚看手机,买买买,你能不能劝劝她呢?”回想起以前和这位家长沟通时,她对孩子读书的诸多的要求总得不到落实的“恨铁不成钢”的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态,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渴望孩子沉浸在书海,自己却忘情于手机;期望孩子立大志、能承担,自己却整天“买买买”,孩子能信服于家长的“高谈阔论”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意思是育人先育己,每位家长都应该明确: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有方法上的问题,也有家长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修养,用自身的良好的品行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问题,家长引领着孩子阅读,让“阅读”成为家庭成员共同追求的一种最美丽的休闲方式,“阅读”才能成为孩子重要的学习手段之一,“阅读”才能像血液一样融进孩子的生命中,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下一块块坚固的基石。
2.布置舒适的读书环境
虽然人们在家庭装修方面讲究漂亮和高贵,但对于书房来说,这样的做法则显得华而不实。一个舒适惬意的阅读环境最好是一间采光位置好,能够放置一张书桌、一个小书架,能够孩子吸引着孩子放松自在、有兴趣地阅读的房间,正像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所说“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家长应该用心为孩子构建这样一个阅读的天堂。
二、选择适合的阅读书目
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说:孩子最初阅读和吸收哪一类书籍是十分重要的。不正经的谈话毁坏心灵,不正经的书籍毁坏心灵的程度并不比它差。”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书籍时,一定要慎重。通常,低年级段的孩子,家长与孩子共读、陪读时,最初选择能够激发兴趣,引起他们阅读共鸣的文学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比如:民间故事、童话神话、经典漫画等类型,然后进一步读一读知识点较多的百科全书;中高年级段的孩子,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可以阅读情感较细腻、表述严谨、逻辑性强、蕴涵更深厚、整体风格偏重于理性的书籍,比如:经典著作、科普读物、科幻小说、侦探故事等类型。
其次,所以,即使工作再忙,家长也要抽时间定期到书店或者网购一些书籍。
家中的藏书多了,必然会代替“玩具”的位置,书也必将成为孩子“行走天下”的“伴侣”,
三、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
家长除了把每天晚上的“亲子阅读”活动当时是最享受的时光以外,还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作品的风格,采用不同的阅读的方法与策略。低年级段,孩子的识字量不大,父母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父母可以采用“听读”的方式——给孩子讲故事,鼓励孩子进行发问,针对有悬念的情节猜测其后的内容;中年级段,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共读”——一起读一本书,遇到精彩的段落,父母为孩子读读,孩子为父母读读,其间,也可以就孩子有疑问及发生兴趣之处共同讨论、分享,为阅读活动增添兴趣;进入高年级,孩子能够“自主阅读”——“亲子阅读”转变成孩子读书后,父母进行提问,帮助孩子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另外可以依据作品的内容与写法一起讨论、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思想意识等,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提出父母的期望。总之,无论在哪一个年级段所进行的“亲子阅读活动”,务必让“动脑”成为阅读的核心。比如:低年级段,当读到文字描写精彩或情节有悬念陡生之处的时候,家长停止阅读,两人或家庭成员一起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说说其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各抒己见之后,接着往下读。这样的阅读过程,有利于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且“一篇衍生出三篇甚至五篇故事”,又培养了孩子的续编故事、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处理好两个阅读问题
1.去除“随意”,“定时”阅读
“亲子阅读”需要每天固定一定的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能够自觉甚至贪婪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本,父母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担心孩子沉醉其中忘记“完成功课”的“正事”,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读书之前,一定要先完成当天的作业。其实,“亲子阅读”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合理适度的读书时间可以让孩子对阅读活动保持期待的心理,一般来说,每天阅读的时间掌控在十五至三十分钟之间为宜。
2.去除“功利”,“会意”阅读
在“亲子阅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的父母把与孩子的关系看成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读过书之后,必定要进行一番考试性的提问“告诉妈妈,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你想想看,咱们看过好几次了。”“当时,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呢?”这样的活动就把阅读变成了紧张的学习,与“亲子阅读”活动所提倡的平等、分享的关系背道而驰。晋代文学家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启示我们,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后,“会意”即可,无须执着于孩子记住了没有,能否背会书中的优美篇章。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专注于识记内容上,而非读书的兴趣和情感上的愉悦、精神上启迪,孩子很可能觉得读书是一件“任务”,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所以,读书时,应如南北朝教育家和文学家颜之推所说“当博览机要”。当孩子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一定会实现“从知识的扩展到学习能力的提升的转变”,即“学以致用”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事。
“亲子阅读”需要引领,“亲子阅读”需要方法,“亲子阅读”需要陪伴,“亲子阅读”需要“静待花开”,“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抽一些时间,陪孩子读书,陪他们进步、成长,陪他们一起质疑,一起解疑,一起欢笑、一起流泪,陪他们从葳蕤碧草成长为参天的大树,直到成为家庭的骄傲!开启“亲子阅读”这最美的亲情课程吧,让每一天都能成为“世界读书日”!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家长培养子女良好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127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杜小宜,培养精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61-172
2.晨曦博士,世界一流美国家庭教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8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