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张海英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张海英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的过程。感悟即感受领悟,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应该是语言信息理解上的一种心智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读是语文之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读应该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训练。读熟则是感悟升华的临界条件,因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调读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读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能。
        首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如一般写景的散文、诗歌可以朗读为主,说理课文、说明文等可以默读为主,而篇幅较长的记事写人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应以速读为主,这样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去感悟语文中的情、理、意、趣之味,去咀嚼作者遣词造句之妙和布局谋篇之美。
        其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精读和略读。每一篇课文都有其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五彩池》一课中的第2-4自然段,对五彩池的形状、池水的颜色,以及形成的原因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课文中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词汇丰富,语言凝炼,极富感染,是积累语言的材料。因此,要指导学生去用心品读,而对其他一些非重点的段落可引导学生略读,只做大体了解即可。
二、思是学习之母,让学生在思中感悟
        感悟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只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读得再多也不会收到效果。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学生阅读文本不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要对话就要有思,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读书与理解、读书与提问、熟读与精读的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尝试着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中感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读题后,问:“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亲人是佛有血缘关系的”。“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他们互称亲人”?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要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通过读、思让学生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


三、展开联想(想象),让学生在联想中体验感悟
        课文中描写的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但学生在现实 生活中相近、相似的方面有过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在联想中去体验感悟。例如,学习《军神》这篇课文,当活克医生给刘伯承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做手术时,刘伯承以坚强的意志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疼,手术中一声没吭,手术后居然还说出了手术中的刀数。如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呢?于是问学生:“你们被刀割伤过吗?感觉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手指被刀割破或切伤过,便疼得大声叫起来,而刘伯承做的是眼部手术,并且没有使用麻醉剂,手术中都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学生通过联想亲身体验感悟到刘伯承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所以堪称军神!
        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把课文有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或联想到自己曾有过的相似的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感受,而且还能提高感悟的效率。
四、对话是阅读之核,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
         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有与文本独立对话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在各自先与文本作一番深入的独立对话后,再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学生在阅读感悟之后,每个人对所读文本中的人或事都会留下自己的独特印象。因此,在交流中才能有“仁者风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交流中才能相互启发,才会有智慧的碰撞。只有这样的阅读对话,在交流感悟中,才能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解读文本,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地接纳别人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扩大自己原来的视界。
        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小狮子为什么要练习“滚、扑、撕、咬”的本领呢?学生做了简单的回答:“他们练习本领是为了生存”。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后说说有没有新的收获。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狮子练本领,不仅要自己生存,将来爸爸妈妈老了,还要保护爸爸妈妈呢!这是多么真挚的感受呀!既独特又具有人性化。这就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通过与同学交流后感悟到的个性化理解。教师若能真正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自读自悟,潜心会文,相信学生一定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2020.1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