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亮
湖北省恩施市白果中学
摘要:对于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初中生,知识的新奇性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为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建立趣味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地理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
引言:初中地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的气候环境、风土民情,充满了趣味性。因此,初中生对于地理知识是充满了兴趣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受到教学压力、考试任务的影响,盲目追求分数,忽略了课堂的趣味性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是教师的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使用思维导图,形成知识关联
初中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多而且比较琐碎。教师往往采取“划重点”、“课堂考核”等方式进行教学。死记硬背式的教学,一方面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内容比较细碎,学生在接受记忆背诵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应用,将知识形成关联,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知识体系,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思维导图使用多种颜色、符号,将抽象枯燥的文字具象化,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大洲和大洋”这一课的时候,给出学生“大洲大洋”这一关键词,让学生围绕大洲大洋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能会联想到“印度洋”、“入海口”、“板块运动”等。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本章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链接,形成独特的思维网络。教师通过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关联能力,促进地理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二、图文游戏竞技,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深层次灵活掌握知识,不容易遗忘。同时,结合学生具有好胜心、团队意识的特点,设计组队类地理知识相关的游戏,寓教于乐,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学习中。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竞技教学法能够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时,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后,借助世界地图完成“国家填空游戏”,要求学生将“日本”、“文莱”、“越南”等国家名称正确填入地图中,并将这些国家的首都形成匹配。在完成游戏后,教师借助地图进行提问,针对国家的地形特点与气候特点进行回答,避免传统地理教学课堂的枯燥无味。
三、应用情景教学,强化沟通交流
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更多采用互动的方式,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时,可以采用户外教学的模式。在空地摆出祖国地图的形状,学生分别选择一个省份,站在省份所在的位置。学生需要介绍自己所在省份的文化风俗、地貌特征、气候情况,并选择省份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城市,深入了解并介绍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户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融入生活元素,开动思考能力
知识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要求,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到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们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感知与热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引入时,可以与日常生活结合,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细微事件的思考,创建高效的学习课堂氛围。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简单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入手,结合二十四节气,让学生们思考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对于昼夜、季节的影响。从生活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考试分数,而是在于对自身视野的提升。在讲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结束语
初中地理作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基础,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架构体系,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课堂模式,树立开放积极的教学心态,采用合理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互联系,为日后进一步的高中学习打下基础的同时,指导学生日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栩嘉,徐思若,万鲁河,张冬有.培养初中生地理课堂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2):273-276.[1]
[2]张玉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84-85.[2]
[3]杨利清.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知识经济,2018(03):151+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