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帆
宝塔区东关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往往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助力,尤其是语文知识更能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优美、精炼的语言可以更好的诠释数学中比较抽象的定义或概念,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运用着与语文知识的整合渗透,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让孩子们爱上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喜悦!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兴趣、数学与语文、整合
引言:作为一名有着十四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我其实很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语文之美无异于是用文字、符号和语言构成的,它的美不流于外表,不表露于形,是冬季的曙光,如群花竞相开放一般的美。而我们的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发展又极大的影响了数学的进步;而且数学还是一种艺术,因此,数学不但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如若我们在数学的教学中将语文的丝丝书卷气与数学的图形美、符号美、奇异美相结合,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数学与语文进行整合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过教学尝试:
一、用语文课文中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我校青年教师教授《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们利用语文课文《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进行导课,教师提问:“大象太大,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答:“将大象换成了石子,称出石子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师及时指出:“曹冲运用了转化的思想解决了对于大人们而言都比较难的问题,真是太聪明了!我们今天也学聪明的曹冲运用转化的思想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
”生动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重要数学思想,不仅为学生指出了突破本课知识难点的方法,还大大提高学生学生的探究兴趣,真的是点睛之笔!
我们平时的创设情境还会用到猜谜语、读儿歌、诵古诗等多种语文课堂中的知识进行导课引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优美、精炼的语言表述,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在每一堂新授的数学课即将结束时,我总会问一句话:“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中,让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让你高兴的是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总结概括本课知识要点,畅谈收获,体验成功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归纳、表达的能力。
其实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一直都有语文的助力,比如一年级孩子学习了数学以后的数字儿歌:0像鸡蛋圆又圆;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6像哨子吹得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扭一扭;9像气球飞上天;10像油条加鸡蛋。《凑十歌》、《数字的拆分》等都是对课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
三、及时做好数学知识笔记、撰写数学单元知识小结,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孩子们历经一年级的看图写话、二年级的日记、三年级的作文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班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做数学笔记的习惯;数学每一单元结束都有整理与复习这一环节,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提示对本单元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但是对于中、高年级可以通过撰写单元知识学习清单进行单元小结。孩子们整理概括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我们的语文老师反映,对语文作文的书写也有了不小的帮助,真是相得益彰!
四、用心阅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经常听到数学老师们说:我们班这道题好多孩子做错的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审题、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就是用心阅读题目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时,一定要随时提示:请大家仔细观察、阅读题目,从题目(或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这样的提示问题,可以随时提醒学生用心阅读的重要性,只有认真读了,才能发现数学信息,从而利用已知的数学信息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正确率!
五、诗文并茂的题目,拓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例如: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诗文并茂的题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锻炼人的抽象思维,语文能锻炼人的逻辑归纳能力,而数学的抽象思维需要严密的逻辑归纳能力才能保证。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奇妙整合中,体味数学,学习数学,开垦数学。这迷人的魔力将会激起更多的人热爱数学,关心数学,进而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