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生
廉江市第一中学
摘要:数学是自然科学的抽象表达,是物质世界的符号描述,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学的发展。但落后的教学方法和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笔者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被动学习模式、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思考后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提出在生活实践、重点教学内容、故事导入、游戏教学四方面去加强,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人员带来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设问题情境 途径
初中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十分明显,且应用性和应试性的指向明确,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创设问题情境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逐步自己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
许多教师依然沿袭传统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甚至有些教师依然坚持手写教案,PPT内容也基本是手写教案的电子版,显得教学内容十分贫瘠,且授课方式依然是传统填鸭式教育,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毫无一点活力。由此观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比较明显,教学的限制因素很多,所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中学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全力探索教学手段的创新方法,建立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被动学习
良好的师生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一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上课完全以自我讲授为主,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且上课速度非常快,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消化时间,学生对知识点有不懂的地方只能求之于辅导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点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理解后才能真正掌握,很多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不得不压缩学生的课堂思考时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和解题思路,主动思考的机会并不多,数学学习脱离了理解的本质,完全变成记忆学习,做题时凭借解题模板,并未真正掌握知识点,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学脱离实际生活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很多数学定理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总结,人们生活无时无刻不用到数学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于数学,从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不只是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目的指向不单是为了考试。教学只有联系实际生活,课堂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才能得到改善,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数学学习,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才可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从生活实践中创设问题情景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立足于生活实践,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去思考,提高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专注力和探索能力[2]。比如教学七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先拿出电影院的座位平面图,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位置并标记自己所选位置的数值,接着教师在PPT上标记平面图的横轴纵轴,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答案,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也可以从知识的应用出发,让学生在地球仪或地图找出自己的家乡,然后在经纬线的帮助下读出地标的经纬度数值,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又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实现了跨学科教学,学生地理知识得到复习巩固。
(二)从立足于教学重点内容中所创设问题情景
初中数学要直接面对中考,学习进度又快,因此在教学时要突出重点,立足于教学重点所创设的问题情景,才不会陷入对问题的盲目性。例如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内容,可设置如下问题,如果一元二次方程(n-2)+4x+2=0有实数解,那么X应满足什么条件?先请A同学答根的判别式Δ=16-8(n-2)≥0,可知n≤4。再请B同学补充答n的解还应满足一个什么充分必要条件才是一元二次方程,n-2≠0即n≠2。然后C同学再回答,需要根据n=2与n≠2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判断。通过让学生不断补充,教师适时引导,提升学生交流讨论的意识,使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从趣味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来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心智还不成熟,还未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特点,对听故事的热情浓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3]。比如学习七年级“有理数的加减法”知识模块时,可以先从故事引入,比如两个人去山里郊游,在路上碰到一只老虎,两人赶快调转方向分别向回跑,甲先跑了1000米后放慢速度又跑了58.7米才到救援点。乙先快跑了283.6米,发现附近就有一个救援点,又跑了987.6米,请问两人到救援站分别跑了多少米?乙比甲多跑了多少米?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计算答案,计算完毕后教师再讲解有理数加减法规则,只有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思考、学习,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四)从游戏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往往求知欲较强,但直接的知识灌输并不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反而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候注意知识的趣味性的同时还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小学到大学课堂游戏都是不错的刺激求知欲的方式,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利用课堂游戏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一直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序数对”一节时,课本中的确定学生位置的找朋友游戏。比如,只提供一个数据“第二列”可以确定某位同学的位置吗?;若是提供两个数据“第四列第三排”是否还是同一个位置?请同学们找出如下位置的同学(2,6)、(3,5)、(1,6)、(4,5)、(6,2)、(5,3);同学们通过以上游戏同学觉得确定一个位置至少需要几个数据?从中又能得到那些结论?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及分组讨论,充分交流后从自身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再根据位置写出数对,让学生从中不仅学习有序的概念和方法,还要有序数对有深刻见解和突破。
三、结束语
初中是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承接点,为高中和大学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思维由具体思考到抽象思考,是数学学习真正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及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的知识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1]黎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举措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9):23
[2]任红香.浅析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策略[J].学周刊.2020(18):25
[3]刘霞.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导学法应用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 2020(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