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娣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富山中学 330208
摘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效率,就要着眼于学生这一重要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学知识、长经验。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基础来看,为了能够进一步的确保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充分发挥,培养起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本文将从微课教学的角度来进行具体探索,希望能够为相关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定的有效意见。
关键词:微课;语文教学;应用策略;具体要点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下的产物之一,在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的当下,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实现充分有效的互动,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更多的内容,在经过系统化的学习过后,能够在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上有质的飞跃,通过微课教学可以使得学生随时随地的针对语文的知识内容展开学习,随着新课标改革的逐步落实,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了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应用手段之一。
一、具体现状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针对语文学科,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语文学习来说始终要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针对语法的理解与记忆,还有写作手段和阅读技巧等内容,都要做到仔细的把握,否则学生就很难真正地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作用,现代语文教学的应试倾向让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所以我们应当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解决,而是采取经验式的教学,所以也就难以顺应当下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思路发展
微课还是应当从教师自身上传的内容来进行展开,在教师经过适当的编辑以后投放到网上,提供学生下载学习的渠道。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可以实现在区域中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作用发挥,并且让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在微课教学方式当中,不管是教学录像还是课件练习题,以及教学反思等都十分重要、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下,要确保语文资源库可以逐步完善完善,需要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到资源库的全面性。真正的开始应用及实现,对于自己学习的辅助,进一步的打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应用策略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坚持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微课教学可以针对课文故事当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全面的展示,并且配合更多的小贴士来进行补充说明,进一步的确保学生认知的全面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知识内容当中所隐藏的片段,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整体样貌都难以实现全面的理解,学生就可以提前观赏到一些有关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的视频和资源,甚至是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学生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苏州园林有更深的认识,进一步的细化相关的内容,领略文章的细微之处,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之处。
其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要坚持以学生的兴趣发展为导向,进一步的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针对课文本身的风格来配合音乐和影片的播放,使得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课文内容当中的风韵和背景。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配合影片《美丽人生》当中的片段,让学生更为多样化的理解父爱,并且据此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要素,让学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考虑到现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为打造然后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而努力。
四、注意事项
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切记微课教学只是辅助语文教学的一个手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永远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突出人文教学的特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微课在教学环节当中仅仅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不能够对微课上的内容过度依赖。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还是在课堂之上,而不是将责任推卸到微课头上,而微课视频制作也不需要过于追求制作的精美,因为微课视频本身是服务于语文教学的,其精美程度越高就代表教师要在其中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教师的天职是对学生进行教导。如果过于追求制作微课视频上的精美程度,反而会压缩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而学生也容易被过于花哨的视频所吸引,而忽略掉教学内容本身,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就需要把握好尺度。
五、结束语
微课充分发挥出了语文的教学优势,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微课本身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应当在此过分追求。,而是要努力的提升自己在课内的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在微课制作和应用的过程中,然后尽量地确保其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匹配性,而不是为了个性而个性。
参考文献:
[1]阳红玲.探讨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07):26-28.
[2]孙东云.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