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华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 256659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因如此,新时期也出现了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无数教学实践的证明,情境教学法得到了充分认可。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主动去了解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助力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达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法;直观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落实有效改变了传统时期学生所处的枯燥氛围,而学生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对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欢乐,使学生认为学习科学知识是一种享受,以求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用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情境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影响,若是应用得当十分容易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懂得应用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去理解学习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恰到的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获取知识和技能,绽放出精彩的小学科学课堂。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仰望天空》这一节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呈现了一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要求学生先尝试自主观察太阳和月球的特点。进而对学生说道:“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会看到明亮的月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想了解什么呢?”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究了教材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照片,填写并整理维恩图,帮助学生归纳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家认识宇宙的一般方式,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太阳和月球是我们生存天体环境的一部分。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归纳了这节课的科学概念,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在仰望天空时的好奇之心,从而充分绽放出了精彩的小学科学课堂。
二、应用实验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和重点内容,是值得教师高度重视的,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了解科学是讲究实践的一门学科,所以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用直观情境于课堂实践活动的当中,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测试“过山车”》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山展示了“过山车”的轨道设计,在引导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我将学生分成了实验小组,与学生在交流中明确了实验目的,进而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和位置的运动路线,使学生懂得了如何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最后,我引导学生梳理了学习内容,对学生总结道:“学习科学知识,一定要养成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良好习惯。”于是我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在实验活动中得到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实验情境,发挥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实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应用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人们受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许多教师也认清了所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加强应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达到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影子的秘密》这一节时,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了一天之中影子变化的视频,节约了课堂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然后,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想办法制造影子、改变影子,从而对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影子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知道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之后,我教给学生做了一些简单的手影游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感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畅谈了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收获。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应用生活情境,体现了科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充分达到了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为教学教育趋势的良好发展能够增添助力。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研究情境教学法,力求以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晶淼.情境教学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汉字文化,2018(07):119-120.
[2]王明光.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