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莱西市委党校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 2666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村级组织建设“莱西经验”的发源地,近年来,莱西在重塑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推进乡村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基层善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随着乡村振兴不断向深层次推动,调研发现,农村基层组织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部分党员素质能力与党在农村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农村经济体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三方面矛盾日渐凸显。针对以上困境,本文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抓手,从持续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党的农村政策基石、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有着较强的实践参考意义。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融合发展
一、引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为进一步顺应乡村振兴这一新形势、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全面振兴,莱西市成立调研组,深入镇村进行调研,认真梳理总结近年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实践,深入查找制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困境,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思考。
二、莱西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一)以重塑基层组织体系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重塑基层党组织体系。莱西市积极适应农村新的产业发展业态,打破村庄、行业壁垒,构建“镇党委—农村社区党委(新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政治引领力。如日庄镇探索成立6个社区党委、34个新村党支部、87个自然村党小组,形成“镇党委-社区党委-新村党支部-自然村党小组-网格党群服务员”的党组织架构。做实做优农村社区党委。突出农村社区党委“一线主阵地”地位,除涉及5万元以上资金、合同项目及党组织设置调整等重大事项外,镇街党(工)委管理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建立农村社区党委共建议事会,把区域内条块单位、“两新”组织等各类组织全部联接起来,推进资源共享、事务共商、发展共赢;建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社区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便民服务工作站,强化人员配备,每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6人。严格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围绕破解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老龄化、村党组织后继乏人、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镇街党(工)委着力推行党组织“头雁”队伍培育、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以优化村庄建制为切入口,大力推进乡村融合发展
村庄融合。2019年3月以来,莱西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建制优化调整,行政村数量由861个调整至142个,村均人口规模从512人扩大到2803人,有效解决部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驾马车”、选不出带头人、长期软弱涣散等问题。土地融合。主要探索以下四种模式:以马连庄镇为代表的“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土地运营模式;以院上镇丽斌合作社为代表的土地托管运营模式;以南墅镇东石格庄村为代表的“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和以望城街道西韩家屯村为代表的依托大农业园区、农业开发公司流转土地模式。居住融合。各镇根据市委建设示范片区工作要求,结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在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集聚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村企融合。各镇打破就村抓村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拉动作用,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比如,姜山镇借势南通三建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产业优势,让胶东第一农村党支部红色旅游纳入南通三建文旅小镇范畴,形成村企一体的大旅游、大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以乡村治理为总抓手,着力实现基层善治
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基层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比如,沽河街道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指导农村普遍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明确村级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将适合村级组织代办或承接的工作事项交由村级组织,规范村级事务运行。深化文明实践。各镇坚持以党风带民风,持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加强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建设,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强化信访矛盾化解。各镇街始终将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畅通渠道、完善治理网格、压实工作责任等举措,推动信访矛盾化解,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比如,沽河街道建立“街道、社区、村”三级安全防控网络,坚持推行夜间、节假日、重要时间节点“三必巡”值班模式,全街道形成以公安派出所为主、以村庄为辅的巡逻防控网格化体系。
三、莱西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村庄建制优化工作仍需往深里走。调研中,部分镇街针对新设立社区(新村)村委会,在健全社区村委会运行机制、推动“三资”融合、选优配强社区村委会班子,以及设立社区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后续工作方面尚未破题,需要加强研究探索,继续推动工作往深里走。农村社区(新村)党的组织领导力仍需加强。比如,虽然各个农村社区(新村)均成立社区共建议事会,但运行机制不健全,社区与辖区企业、有关单位缺乏沟通交流,没有找到共建的结合点,部分驻区企业负责人对参与社区共建意愿不强,不愿与社区直接对话。做实做优农村社区仍需加大力度。调研发现,在农村集聚性社区建设、大社区和功能型党支部的规划、建设、服务等方面,前期费用投入多,社区正常运行开销较大,缺少运行保障资金。镇街选派优秀人员下沉到社区工作难度较大,部分镇街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还没有完全下沉到社区。
(二)少数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和党员素质能力与党在农村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农村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农村干部市场服务意识淡薄,只有致富愿望但无致富思路、办法,工作缺乏创造性,特别在开展土地流转、新型社区建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能力差。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在外务工党员管理方面均研究探索不够、办法不多,导致有的在外务工党员常年不参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滞后。镇村两级群团组织、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务财务监督小组等负责人大多身兼数职,投入精力不足,特别是村级群团组织功能几近丧失,没有充分发挥团员、妇女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三)现行的农村经济体系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村集体负债较重,村庄经济增收乏力。调研发现,村级组织大多负债运行,村庄土地承包费收不上来,服务群众缺乏物质基础。全市除少数村庄利用区位、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市场、厂房租赁、粗加工等渠道增收外,大部分村庄收入靠补助收入、发包收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足,村民增收缺少优势产业。调研发现,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的超过50%,说明农民仍然沿袭传统种植模式,增收致富缺少优势产业支撑。镇街普遍呼吁,需要在市、镇(街)和社区采取不同形式,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劳动技能、发展“三产”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村民就业技能,提供创业政策扶持,拓展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土地发包费用难收。调研中农民普遍反映,农田水浇条件较差,道路硬化及水电配套不齐全,建议有关部门深入村庄实地调研,积极争取资金改善和解决水浇条件,搞好道路硬化和电力设施配套建设。通过调研座谈发现,绝大多数村庄承包地发包费用收不上来,有的村土地发包到期,土地也收不回来,个别村机动地发包管理混乱。
四、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化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建设。进一步为镇街扩权赋能,健全镇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域内管理、服务、执法等各类资源,及时解决区域内重大问题。重新梳理公共服务事项,制定公共服务清单,将直办代办类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功能型党组织作用,结合党员联户、党员中心户等工作,进一步做实做优网格党组织,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网格。强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建议出台《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意见》《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意见》,根据农村党员身份、职业、健康状况等特点,对农村党员进行分类定标、量化管理、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精准性。依托农村社区党委,调整理顺党员隶属关系,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手段,加强党员队伍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以优化村庄建制为契机,深化职业党建工作者遴选、公开遴选村党组织书记等工作,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在外经商务工人员等各类优秀人才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后备人才储备库,注重从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加强跟踪培养,为村党组织书记储备力量。严格落实村干部任职资格联审制度,保证队伍纯洁性。
(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夯实党的农村政策基石
充分盘活村集体资源。结合村庄“三资”融合、清产核资工作,同步开展村级债务集中清理整治行动,解决当前农村集体承包合同不规范、承包款难收缴问题。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等配套组织,研究制定相关工作职责和工作运行机制,并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法依规开展相关工作。出台居住融合政策。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农村户籍人口到城区居住政策,积极推动农村居民向中心城区、镇驻地、社区中心村集中居住,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市民化,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坚持高标准规划、全要素配套,高质量推进六大示范片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功能集聚、服务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立发展融合机制。围绕破解农村空心化、土地分散经营等现实,全面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土地运营模式,加快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开展整村、整镇土地流转。建议市水利部门深入镇街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农民意见,科学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业水浇条件,着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持续做好信访维稳工作。顺畅沟通渠道、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真正做到上访群众“话有处说、苦有处诉、难有人帮”的接访效果,避免矛盾激化,减少越级访。加大力度化解老问题,满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强化法治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和弘扬正能量的时代意识,摒弃与新时代不相符的传统思想,从根本扭转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会哭孩子有奶吃”等错误观念,积极营造全民文明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群众力量、依托各种情报信息系统,对信访举报、网络舆情、涉黑涉恶案件、涉黑涉恶人员、嫌疑对象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涉黑涉恶犯罪线索。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掀起全民扫黑除恶热潮。建立健全各部门、社区、村庄合力打击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健全重点行业监管防控机制、重点环节预防监督机制等各项制度,不断巩固并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
五、结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在一定程度上能存在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少数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和党员素质能力与党在农村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现行的农村经济体系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以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盘活农村发展资源、搞好“三农”服务,进一步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参考文献:
[1]邓静.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民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案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5.
[2]代俊.“三关怀”,唱响党内“和谐曲”[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08,000(004):39.
[3]丁彬.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长白学刊,2010,000(004):65-68.
[4]郝铁川.苏南和沪郊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和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7(01):29-34.
[5]黄栩,李毅弘.近年来国内关于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问题的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9,000(007):48-52.
[6]李安辉.提升联系服务群众水平助推信访工作有效开展[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6(4):16-18.
[7]潘勤.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J].江淮法治,2019,000(002):24-25.
[8]沈雅林.闵行区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06):34-36.
[9]于华.当前我国农村基层信访工作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