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互助机制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5期   作者:吕文韬
[导读] 在整体的教育水平中农村的教育发展一直是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格外受到重视
        吕文韬
        重庆市綦江区打通中学   401445
        摘要:在整体的教育水平中农村的教育发展一直是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格外受到重视。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下,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直是受到老师的重视的,在教育中互联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更可以促进老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针对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和互联网对农村教学的影响探索在“互联网+”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互动中产生怎样的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协同互助机制
引言
        在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远远超出城市人口,但是就师资力量来讲,如今大多数的农村教师的教学发展却因为农村的人文、地域、思想等多重因素而受到影响,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限制,从而专业的教学能力降低,导致很多农村孩子的学习发展受到阻碍。随着“互联网+”的提出,教育行业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当中,农村学校以协同互助机制为目的将“互联网+”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合理地融合。
一.农村教师发展专业出现的问题
        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着突出的发展问题。首先农村教师大多基础理论比较薄弱,新理念新思想接受较慢;其次农村教师呈现出局限式的实践导向困境,农村教师对实践导向的要求比较强烈;然后是专业发展遇到资源不足的困境,农村学校往往离科研中心、教研中心较远,加上信息设施建设相对不足;最后是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像与学术导师或外聘讲师沟通时,不善于表达,甚至有自卑心理,形成沟通逆差问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存在非良性循环的结构性困境,已经存在的专业发展理论培训或实践任务无法有效嵌入农村教师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农村教师不能解决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找不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支持服务体系不能提供持续的、有层次的专业帮助,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就形成了结构性困境。
二.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互助机制策略
(一)以“问题式+菜单式”开设专业主题培训,实现协同互助机制的方向问题、内容问题。
        由于农村学校受地域环境影响资源少、专业能力弱、老龄化严重、教育教学新观念意识淡薄,导致教师出现“盲修”现象严重、专业发展积极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农村教师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是必要选择。
1.研修实施“问题式研修模式”,让更多的培训项目更接地气。
        培训项目以学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直指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是真切存在并让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是“真”问题”、“实”研修。学校以各部门办公室、教研组、年级组等为单位通过“问卷星”等平台征集探究研修的问题,梳理探究校本研训课题,真正将校本研修课题 求“真”,做“真”,做“实”,培训项目内容的亲近感、接地气,为教师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为教育教学研修活动注入了活力、增添了激情,营造了开放、自主的研修氛围。
2.实施“菜单式研修模式”,培训的参与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以往教师缺乏个人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存在“盲修”现象,主要原因主观上不求进步 、专业发展积极期待值低、 职业倦怠感强;加之学校缺乏对教师群体和个体的专业成长规划的指导,教师缺乏“自主”选择,存在“被自主”现象。
        实施“菜单式研修模式”, 项目选择体现教师个性,教师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自己可以选择参培项目。学校将征集、梳理科研价值比较高、实效性比较强、覆盖面比较广等特点的研修课题以“菜单”形式罗列公之于众。教师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兴趣、爱好、特长等利用教师专业发展系统网络平台自愿报名。
(二)以“星火燎原式+柴火式”开展教育教学互助研修共同发展体,实现协同互助机制的路径问题。


        当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暴露出诸多问题:在学校内部,缺乏对研修活动的系统规划与设计,教师教研能力欠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教研意识;在学校间,各学校封闭教研,彼此孤立,各学科教师缺少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因而,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很难有效地推动学校发展。
        1.校内借助互联网加强派出教师返校研修管理、在线教师交流学习平台管理,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学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大多数教师很难外出参加培训,学校将“返校研修”作为校本培训必做项目,要求外出培训学习者必须完成交流、展示、总结反思等活动,以期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果,容易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增强培训的主动性、参与性;强化培训辐射效应,起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针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或稀缺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生涯规划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协同互助利用网络创建一个在线学习交流群,这样老师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交流探讨,实现打破时间空间束缚的学习模式,逐步提高教育能力。例如老师就可以利用各网络交流群进行各种教学理念实时共享,包括“班级学生如何管理”、“劳动教育如何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如何实施”等,在交流与研讨中进行理念融合,达到共同提升。还有教师通过群聊、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理解、思考、收获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分享,以求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学校在此基础上以引进专家资源,尝试开展网络教学,开展针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度的微课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校本研读等活动,突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原有的理论和实践障碍。
        2.校外加强区域研修合作,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校同周边学校大多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学校缺乏专家引领,存在“孤岛”“世外桃源”现象。如何在当前教育资源校际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中不掉队,或者缩小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学校的“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各校充分彰显各自优势,抱团取暖,利用平台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加强区域协同互助机制,与附近学校开展集体备课、送课下乡、联合教研活动等,实现区域研修协同互助一体化,区域研修协同互助还成为推进农村学校抓教学常规管理的“推手”,把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入农村学校。
        学校之间可以组织城校之间和乡校之间进行研修发展联盟,共同开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活动,利用互联网+打破了区域界限,通过交流、分享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均衡,在乡村教师研修均衡发展道路上做有效的探索。
结语
        农村教师虽然在教学环境中身处农村,但是教育责任与其它地方的教师是一样的,甚至因为地域环境较为闭塞的特殊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更为关注。借助新时代的信息力量,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立足于实际,从教师的自身能力与专业需求出发,借用“互联网+”的平台来提升强化自己。这种创新的机制有效地将互联网+与教师专业相结合,从而在进一步发展教师力量的同时把农村的教学水平提上去,进而帮助更多农村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艳. “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决策探索(下). 2017(12)
[2] 冯晓英,宋琼,吴怡君. “互联网+”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深度质量评价的视角[J].  开放学习研究. 2020(03)
[3] 胡小勇,徐欢云. “互联网+教研”形态研究:内涵、特征与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2)
[4] 王月婵.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0(10)
        本文系2017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校本研修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7cqjygz212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吕文韬,1967年10月,男,汉族,四川大英,大学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邮编:401445单位:重庆市綦江区打通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