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5期   作者:丁秀萍
[导读]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丁秀萍
        宁夏中卫市第六中学(九年制) 宁夏 中卫市  755000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自然科学,实现与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下是我的一些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致使学生容易走神,听课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的感官通过动感的声音、丰富的画面,生动的场景得到刺激,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次,特定的教学情景,容易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会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在兴趣中激活,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所以说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一节时,教师让学生懂得燃烧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人类都是有利的,若控制不好,燃烧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这个教学环节,我采用了多媒体的情景创设,播放了一段某商场意外失火的视频。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碰到这样的火灾该如何正确灭火?利用的原理是什么?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火灾以及如何正确逃离火灾现场?学生带着老师所提问题,结合视频中的画面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可见,恰当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二、辅助实验教学,提升实验魅力。
        化学实验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价值功能,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但在传统的课堂演示教学时,往往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如实验条件太理想化,难以实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效果差;实验现象稍纵即逝,难以捕捉;实验危险性太大,不利于课堂演示;实验中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等。教师若能适时的选择多媒体教学,便能克服以上不足,形成自己的特有的教学风格。例如,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中,氧气收集完后,必须给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强调必须先拿出水槽中的导气管后,方可熄灭酒精灯,否则试管内气体遇冷,气体体积减小,试管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将水槽中的水压入试管内,试管骤冷可能导致炸裂,可是这种简单的说教往往让学生感到教师只是危言耸听,学生有些是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有些干脆当作耳旁风,实验时依然我行我素,出现了很多失误乃至危险。考虑到以上问题,我在教学时,先给学生演示了正确的操作步骤,若操作顺序反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在学生的一片窃窃私语声中,我播放了错误操作的教学视频,伴随着“砰”的爆裂声,试管炸裂了,玻璃碎片四处飞溅,学生各个面露惊恐之色,我想,这一幕,估计会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当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模拟实验只是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影响,它无法替代化学实验,它对实验教学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和完善,能让实验教学更具魅力。
        三、抽象知识形象化,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建立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这些微观概念如分子、离子、原子的结构、离子化合物NaCl的形成等,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又没有任何知识做铺垫,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从此一蹶不振,教师也感到棘手。现代信息技术的巧妙使用,出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我就采用FLASH动画,结合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画面中,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具体化了的水分子发生了破裂,变成了单个的动态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了氧气;每两个氢原子也形成了一个氢分子,继而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整个过程是一个形象的,动态的,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观察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本知识。接着由这个动画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五不变”、“两改变”、“一个可能改变”等重要的知识点。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创造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可谓功不可没。
        四、充分利用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微课一种全新、省时、高效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微课和传统课堂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短小精悍,5-10分钟内突破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或者热点问题;视频播放的快慢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进行调控;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用率高,利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较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鉴于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如在进行《酸和碱的反应》这一节时,有一个很经典的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它在生活、学习中用途很广泛,又是中考的重、热点知识,实验中综合的知识点特别多,如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为什么要先加酚酞溶液,其作用是什么?能否选石蕊溶液来代替?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发生怎样的改变?溶液的PH值又怎样变?对该实验我就是采用了自制微课《解读中和反应》进行突破重点和加深印象的。课前就将该微课分享到所任班级的微信圈里,供学生预习和学困生反复使用。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后进生的帮扶都有重要意义。当然,微课不仅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契机。借助微课这种工具,老师可以将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实现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五、加大中考复习密度,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中考总复习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高效的将知识点能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精准的复习到位,是每个教师都认真思考过的问题。首先复习课中知识点的梳理、整合;经典习题的精讲精练;中考习题再现;试题拓展探究,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板书,显然若采用传统的复习方法,很难实现这种高密度、全方位的复习策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完全应对以上的不足;其次,化学实验是复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中所涉及的仪器、装置以及重要实验的现象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再现,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实验室三大气体的制备,利用列表法,从实验原理、反应的基本类型、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气体检验、验满、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比较、归纳,让学生掌握实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高度融合既是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也是提高师生现代信息素养的机遇。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实现形象化、动感化、高密度、全方位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必将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环境,最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双赢局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