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献
山东省桓台县荆家镇后刘中学 山东淄博 256406
摘要:书法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书法作为一门优秀的中华文化,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自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后,人们对书法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认识越来越高。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多数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师资缺乏等问题,书法进课堂的计划未能有效的开展,广大农村书法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书法知识缺少了解,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和不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导致当前农村学校的书法教学陷入了很多误区。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师;书法课;写字课;误区
前言: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旨在将书法课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从城市到农村全国各地中小学几乎都开设了书法课。九年过去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书法教育似乎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据了解,我周围的一些农村中小学都开了书法课,但是并没有专业的专职书法老师。多数书法课都是由书写较好的年龄较大的语文老师来兼任,或者干脆由美术老师兼任。由于对书法知识缺少深入了解,他们的书法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和不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至于书法课形同虚设,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和书写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相反,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执笔姿势不对,字迹潦草,笔画生硬,间架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必须要转变学校和教师的书法教学观念,尽快走出书法课堂教学的误区。
笔者作为一名兼任书法课的语文老师,通过调研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书法课教学情况,总结出当前书法课教学存在以下四大误区:
一、书法课就是写字课。
写字是一种技能,强调实用性。而书法则是一门艺术,讲究的是艺术感染力。就像说话和朗诵,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书法课由语文老师兼任,往往把书法课上成了写字课,认为写生字和练字可以一举两得。多数语文教师更是鼓励学生采用各种五花八门的课文同步字帖,结果学生只是在抄字,根本起不到练字作用。有些老师认为写字就是为了现固识字教学成果,主要是为了记得更牢。所以在指导上不具体不细致,只让学生抄字,对执笔姿势、坐姿、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上的错误视而不见,认为只要会写字、不写错别字目的就达到了。这就造成了学生写字的随意性,更谈不上美观、有艺术感染力了。
二、选帖千篇一律。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甚至是唯一之路。古往今来,成功的书法家学习书法都是经过了临习名家名帖这一阶段,几乎无一例外。但学书法有层次之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对书法的要求及审美观是不同的。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书法老师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给学生指定临习字帖。老师让临什么字帖,学生就都临什么字帖。
老师喜欢欧体,就会出现了欧体满天飞,田楷遍地是的局面。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各有千秋,学者总是各有所好。我们老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问题指导学生选帖,向学生讲清各种风格字体的特点。如欧体的欹侧险峻、严谨工整;柳体的体势劲媚、骨力道健。颜体则端庄雄伟,有“颜筋柳骨”的说法;而赵体则削繁就简,外貌圆润内涵筋骨,外似柔润而內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通过指导学生欣赏各种风格的字体,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法帖作范本,这样才容易理解,便于入门,不必苟合他人,随大流。
三、临帖就是抄帖。
很多老师对临帖的意义和要求认识不足,对学生临帖的要求有误解。学生临帖时不作分析,一眼带过,提笔就写,看似临帖,实则抄帖。甚至有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每天要练够多少字甚至几篇字,忽略了“字形逼真”的临帖要求,导致学生埋头抄字,只有数量不求质量,学生越练越糟,最终兴趣全无,愿望适得其反。我们指导学生临帖时首先要认真读帖,分析找出字帖中字的笔画和结构特征,做到“形在心中,意在笔先”,最后达到心手合一。临完要与字帖对照,看是否与字帖重合,找出差距,反复临习,缩小差距。在此基础上由读帖临习逐渐过渡到背帖临习,由最初的看几笔临几笔过渡到看一字临一字,甚至是看多字临多字。
四、功到自然成。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由于我们学校自身的原因,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书法老师是其他任课老师兼任,主要是语文老师或美术老师兼任。老师本身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层次较低,书法水平不高,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要下功夫,要有恒心有毅力。诚然,历代成功的书法家无不都是有毅力者,老师也经常向学生讲书法家练字的佳话,传递书法家刻苦练字的顽强意志,坚定学生练字的决心。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只要下了功夫就一定能练好字的错觉,殊不知未必其然。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时间。如果在练字的过程中只动手不动脑,不善于分析,发现不了错误之处,那么所下的功夫就是重复错误。把重复错误当成下功夫,实际上是浪费时间。天天重复错误,实际上是在巩固错误,徒劳无益,甚至有害。因此作为书法老师,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书法造诣,加强教师自身基本功训练,写一手好字。教师的一招一式都应当是学生的楷模。老师的书法理论水平、欣赏水平和书写水平上去了,才能帮助学生找出平时练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老师的引导示范,指导学生改正错误,那学生所下的功夫才有意义,而且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书法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字无百日之功、书法无捷径”,对于书法教学来说,如果我们老师善于分析书法教学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再加上老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少走弯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华.书法进课堂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9):92
[2]李晓芸.农村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的现状及对策.《新课程.下》,2019(6):1
[3]刘志坚.“书法进课堂”的困境及破解.《美术教育研究》,2019(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