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燕
德化县湖前幼儿园
【摘要】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科学活动时探究性学习的适当开展有利于全面培养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气氛,进而培养了幼儿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探究性学习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在科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自主实践,亲身体验后学习到知识,强调教师更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感受科学精神,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意志,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1.科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1.1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形成
在进行幼儿科学活动时举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利用幼儿现有的能力与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进而有效激发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由于幼儿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且自身的经验、能力有限,在处理问题时,思维往往不够全面。所以,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能够很好的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应该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锻炼幼儿思维的全面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可以向幼儿分发不同形状、材料的磁铁,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幼儿在相互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的合理性,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对课本教学和探究性教学进行分配。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更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培养,可以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到更多知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1.2培养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探究,不仅可以引导幼儿正确思维的形成,同时建立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幼儿完善人格的建立,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幼儿基本的知识理论,更要关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只有教师认真的了解幼儿的内心、知道幼儿的内心想法,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究时,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幼儿的真实反应,掌握每个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因材施教。教师还可以通过物质奖励来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由于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渴望被教师、家长关注的年龄特点,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1.3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负责进行授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然而,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然而,在幼儿园开展探究性科学活动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幼儿通过自主参加探究性活动,调动了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其次,通过探究性学习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课堂的主体由教师逐渐转变为幼儿,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导致教学成果不佳。相反的,探究性的科学活动更能让幼儿直观的感受、学习,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如何进行科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开展
2.1选择幼儿喜爱的探究内容
教师在准备探究活动时,应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第一,要注意选择的内容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够吸引幼儿探究,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等。教师可以设立生动有趣的的游戏来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通过自主实践提高了自我的认知能力,在探究中获得乐趣。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探究内容,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切实感触到。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喜欢的小蚂蚁来进行观察,引导幼儿观察探究蚂蚁的住所、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日常作息等,贴切实际的探究更能够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2.2建立适宜的学习环境
探究的成功离不开适宜的学习环境。建立适宜的学习环境首先要建立善于观察发现的良好习惯,鼓励幼儿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来,进而引起了幼儿的求知欲。其次,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探究的材料和充足的探究空间。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交流,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展示,分享探究的经验及心得。由于幼儿往往通过直接感官接触进行学习,因此,适宜的探究材料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成效。在开展探究性活动时教师应注意选择材料的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安全性等,材料的数量要充足,探究的对象要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进行探究的欲望,且探究的内容不宜复杂,使得幼儿实践起来容易操作,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化。在探究时,所用的材料尽可能一物多用,激发幼儿创作工具的灵感,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确保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操作的材料是卫生的,对幼儿无危害,同时,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监督与保护,防止幼儿操作不当造成自身伤害。
2.3发挥教师的自主性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探究性学习时,应该主动发挥教师的自主性,结合实际情况为幼儿提供多种科学探究活动。由于幼儿心理较为幼稚,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全面的设置科学活动探究的内容,积极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科学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时间分布,灵活调整教学规划。与此同时,教师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鼓励家长在家为幼儿设立探究性活动,共同培养幼儿的自主思考能力。另外,教师应积极设置考评,及时掌握教学情况,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从家长中获得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和完善。
2.4在探究过程中帮助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教师可以建立小组,让幼儿在小组之间展开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探究进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实验验证等,进而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全面发展。通常教师在活动结束时,组织幼儿相互交流分享。例如 ,教师在组建幼儿进行吹泡泡活动后,邀请幼儿观看已参加的活动记录,引导学生关于这些活动进行回顾,说出最喜欢的活动,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制作泡泡水的材料需要哪些,比例是多少,为什么干手与湿手穿过泡泡膜产生的结果不同,怎样才能将泡泡吹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思维方式,积极为幼儿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致力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物质条件,这样才会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弥补传统幼儿教学方式的不足。探究性活动本身是教师与幼儿共同结合探索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从自然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问题,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解决,最终获得知识。教师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感悟进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教师在此机会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幼儿,促进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总结
幼儿园开展探究性科学活动既可以提高幼儿的知识经验,又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形成,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教师应该合理的开展探究性科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丽君.科学因探究而灵动——谈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开展[J].小学科学:教师,2012,(6):121-121.
[2]徐少琴.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性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2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