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
(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215300)
摘要:近年来国内教育提倡教学的实践性,并重视不同科目间的互相融合,例如德育与语文融合,科学渗透数学等等。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源于学子生活的综合性科目,教师在授课中要落实探究式学习,对学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进行保护及激发。而上述理念与STEM课程的理念有较大相似之处,为此以STEM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更能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持续发展,保障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STEM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引言:在新课标中提出,科学应和其他课程进行互相渗透,在此需求下,科学教学和STEM课程理念的结合受到了科学教师的关注。STEM是一类课程组织方式,并以问题解决、项目学习为主要导向,结合了数学、科学、工程及技术,对学子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提升十分有益。基于STEM课程理念以及新课标的共同点,科学教师在授课中,便可结合个人的教学需要,把握上述共同点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子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做好多科知识的渗透融合
作为跨学科式的课程,STEM课程中的知识会以整合模式呈现在学子面前。教师需要以某涉及多个领域的总体观念出发,对不同科目的知识进行灵活整合,最终实现分散知识的结构化[1]。该类教学思维和科学教学的锲合度较高,为此要满足科学教学的需求,为学子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教师便应在科学教学、科学实验课中,将教学知识点和其他科目知识进行灵活渗透。例如科学教学中会涉及种子发芽的实验,而学子在观察中也要了解一些长度测量、重量测量,或者数据计算的知识,为此,要保障学子的实验顺利开展,教师在授课前,便可为学子介绍如厘米毫米间的转换、克和千克的转换,或者对照表格的制作等知识,这些内容均和数学科目息息相关。此外,实验报告、观察日记又涉及语文写作,教师亦可为学子介绍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等等,最终确保学子的实验顺利进行,保障有关数据真实性及准确性。
二、以趣味性提高学子主动性
儿童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会受活动本身趣味性的影响,为此以兴趣激发为教学出发点,保障教学活动趣味性,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此外,STEM课程中趣味也是其一个重要特征[2]。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需重视学子主体性,教师应将科学本质、科学知识等内容,结合进学子感兴趣的不同活动中,给予学子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子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溶解速度的要素时,为保障教学趣味性,并吸引学子注意力,笔者首先为学子发放了糖果,并鼓励学子探究,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一颗糖。小学生对糖果有着天生的兴趣,因此这一实验用品首先吸引了学子的注意力,而本实验看似和溶解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学生在吃糖时将糖咬碎,便是在降低物体颗粒大小,这和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便异曲同工。当学生完成这次吃糖实验后,笔者又带领学子总结了物体大小、搅拌速率、水温等溶解速度影响因素,他们顿时便发现了吃糖和科学的联系,了解了科学源于生活的本质,增加了学习兴趣。
三、以问题驱动保障教学目标
在STEM课程中,学习任务以对真实问题的解决为主要驱动力,在于引导学子对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思维[3]。
而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子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学习,利用合作探究,最终对学子问题提出能力进行培养。质疑是学子探究的起点,也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为此要保障科学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中,便应重视学子质疑能力的调动,利用有所冲突、趣味的生活现象,以此引发学子的质疑思考,最终为科学学习、实验操作奠定基础。此外,在科学实验开始前,教师要组织学子来大胆猜想,将实验目标明确,而实验后教师要利用问题再次引导学子思考,完成知识的深入及拓展,保障教学效果。例如在光传播的学习中,笔者首先为学子展示了白天、黑夜时一棵大树的图片,然后鼓励学子通过观察提出质疑问题,强烈的对比直接启发了学子,他们关注到了一个生活常见现象即影子,询问着为何白天有影子?为何影子是那个形状等等。笔者利用对学子问题的归纳,将本节实验课的内容“光的传播”确定了下来,并组织学子大胆猜想,再利用小组实验确定个人的猜想。在本次实验活动中,因探究问题基本都由学子提出,为此他们的实验积极性很强,最终大家掌握了光为直线传播的特征,笔者也为其拓展了月食形成等课外知识,帮助学子掌握了更多有关光的生活现象。
四、以实践促使教学多样发展
在STEM课程中,实践性是其强调的一个要点,而此点也是科学教学所强调的重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子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出发,利用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活动,协助学子掌握科学探究的不同技能及方法,最终了解更多的科学基础知识,并学会生活常见科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教学热传递时,当对不同材料导热性进行实验研究后,教师应将学习自主权再次交还给学子,鼓励学子自行进行实践,开展生活类的实践。例如笔者在上述活动完成后,便将实验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子,引导其回忆思考生活中的常见热传递现象,并以此完成某一物体的实验设计。有学生从“隔热”这一角度出发,想设计保温杯、简易冰箱或者烤箱隔热套,有学子从“导热”角度出发,在思考暖手宝、锅具等物体最佳的使用材料。这一活动为学子创造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践的机会,有学子完成设计会强化学习信心,并了解到科学的重要意义,有学子即使设计失败,也利用这一活动提升了实践经验,掌握了更为深入的科学知识,树立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
结束语:结合以上,在STEM课程中,强调对工程、科学、数学及技术的互相结合,这一方式能促使学子构建知识体系,以互有联系的知识网协助学子更为全面的了解科学及世界,最终实现其问题解决、综合分析等能力和思维的培养。科学源于生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更为基础,和学子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和数学、技术等知识学习互相联系,在STEM课程理念下,教师将其他科目和科学进行渗透,并保障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性、趣味性,能为学子提供优质学习环境,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龚凯健.STEM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000(006):48-48.
[2]冯忠元.基于STEM教育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初探——以"建高塔"的教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00(003):54-54.
[3]彭晓辉.浅谈STEM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4).
作者简介:张皓(1994--)男,汉族,籍贯:江苏昆山,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单位: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