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5期   作者:刘建勇
[导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刘建勇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河流镇中心小学     251807
        摘 要: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得到提高和进步。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在21世纪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在讲“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我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生在以前学习“一位数乘法”这一课时,已经明白了用第二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算理。针对这一情况,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照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3.加强巩固,提升知识应用
        在学习数学知识点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及时的提供相应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教师要将基础题作为主要的题型,并且适当增加题目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快乐。另外,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还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和学生互相评价等,使学生对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参考文献:
[1]何秀香.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95.

[2]蔄佳彤,周春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J].职业技术,2017,16(09):92-93+103.

[3]林琦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农家参谋,2017(17):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